專業線 vs 管理線,互聯網大廠誰活得更久

在互聯網大廠,走專業線(P線)還是走管理線(M線)?

這個問題像是一道職場分水嶺。

P線顧名思義純靠專業力來支撐,定點幫助公司解決問題,是單幹型選手。

M線需要你帶領團隊完成項目,通過他人獲得業績產出,不僅僅要做事,更需要管理好團隊。

1、P線 vs M線,誰更容易被淘汰

兩個線路各有利弊,但相對而言,如果從生存週期來看,管理線可替代性更難,但風險更高。

M線畢竟承擔着團隊的選用預留,有時他們動一下可能會影響到下面同學的穩定性,造成團隊流失,甚至極端情況下,業務也會受影響。

但M線面臨的風險更高,因爲管理者是夾心餅乾。

上要能管理老闆預期,彙報進展,下要能管得住下屬,協同各方做好落地,這樣的方式容易造成M線人員考覈壓力巨大,管理不好就容易被裁。

有時公司架構調整,“多餘的管理崗”通常是第一個被優化的。

原因是新架構沒有地方可以承擔起這樣的管理者,導致他們無法落位,只能被迫離開公司。

而作爲專業線的同學,架構調整時往往是換老闆或者換業務,但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坑位,無非是這樣的職位是否讓自己滿意。

那麼,在互聯網大廠,如何讓自己在這兩條線上活得更久?

2、P線:如何做到不可替代?

在大廠,通才有價值,但專才更容易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更容易活得久。

比如,在字節、阿里、騰訊這類互聯網大廠裡,真正能快速晉升的,往往是某個領域的深耕者,他們能在一個關鍵業務領域做到行業Top,成爲公司內的“稀缺資源”。

舉個例子:

• 你在字節做增長,別人都在做拉新,你卻深耕“私域裂變”,通過微信等外部渠道不斷優化用戶增長模型,甚至可以獨立輸出增長策略,帶來更好的ROI。

• 你在阿里做電商運營,別人都在研究投放,你卻專攻“直播帶貨”的運營策略,讓銷售額翻倍增長。

當你成爲這個領域的Top,公司很難找到一個完全替代你的人,你的稀缺性自然會讓你在公司的生存週期拉長。

如何在大廠打造“不可替代性”?

1)選擇一個核心方向深耕

你不要啥都想做,而是找一個細分領域做到極致,比如算法、用戶增長、數據分析等。

選擇什麼細分領域,最好的是該領域公司極其需要,但內部比較難培養。

舉例來說,同樣是產品經理,功能型產品經理的可替代性會高於策略型產品經理。

因爲後者門檻更高,圍繞算法策略的調整優化,是比較專業的方向。

只有互聯網大廠才能擁有大量數據,唯有這樣的實驗場地,培養出來優秀的策略產品經理人選。

同樣酒店行業的產品經理是優於電商行業的產品經理。

因爲頭部酒店平臺就攜程、美團少數幾家,雖然行業比較窄,但因爲市場玩家足夠稀少,導致這樣的人選足夠稀缺。

2)行業對標,不斷優化認知

你不僅在公司內部做得好,還要關注行業最領先的方法,確保你的知識是前沿的。

你既要做到腳踏實地,又要能擡頭看天,能清楚自己所在的產品是幾斤幾兩,跟業界的差距在什麼地方。

等你搞清楚彼此的競爭優劣勢後,你纔能有針對性地規劃產品,拿到比較好的業績產出。

3)主動分享,讓自己成爲專家

比如定期輸出內部分享、參與行業活動,甚至寫文章,讓更多人知道你在這個領域的專業性。

酒香也怕巷子深,作爲職場的螺絲釘,你同樣會害怕自己默默無聞,擔心別人不知道你在做什麼。

等真有裁員的意外時刻,或許屠刀會砍向”低調“的你,而其他人卻能躲過這樣的災難。

除開他們自身實力和運氣外,還因爲這些人平時曝光度足夠高。或許旁邊的人美言一兩句,就能降低他們出局的概率。

3、M線:如何讓自己更值錢?

很多人以爲,管理者在大廠裡拼命加班、拿高績效就能成爲穩坐釣魚臺,但事實並非如此。

高績效只是成爲優秀管理者的必要條件,但遠遠不夠。

你會發現,大廠裡有些管理者績效不錯,但晉升始終很慢,而有些人雖然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成績,卻能不斷晉升,拿到更好的機會,關鍵在於可複製性。

舉個例子:

• A同學:每次業務衝刺期都能拼命加班,把事情做成,績效評分很高。但如果他離開崗位,團隊業績可能就會下滑。

• B同學:不僅自己做得好,還能搭建方法論,帶團隊一起成長,即使自己不在,團隊依然能運轉得很好。

誰更容易成爲優秀的管理者?顯然是B同學。

公司看重的並不是你“能幹活”,而是你“能不能帶動更多人幹活”。

你的價值在於,你的經驗是否能規模化,是否能影響更大的範圍,而不僅僅是你自己拼命產出。

如何提升可複製性?

1)把自己的工作提煉成方法論

作爲管理者,你可以寫文檔、做培訓,將自己成功的項目經驗萃取出來,成爲能複製的方法論,給到團隊其他同學,確保你的經驗是可傳承的。

爲啥每次晉升時,評委不僅僅看你活做得多,做得好,更關心你怎麼思考,過程中怎麼排布優先級,結果中得失在什麼地方,有哪些經驗沉澱。

原因是評委通過這樣的方式,看你能否有自己的方法論,能否知道該項目成功原因,以便總結經驗更好地應對下次挑戰。

2)主動推動標準化和流程優化

你可以建立某個系統、框架等,讓更多人可以複用你的經驗,而不是依賴你個人。

流程往往是最爲關鍵的角色,善用流程或機制能解決共性問題,降低下次再出錯的概率。

舉例來說,通過單個異常bug你發現某個商家有問題,短平快的方式是你手動處理該商家,但可能面臨另外一個商家爆出同樣的問題。

如果這時你能抽象出流程,下次碰到類似問題,SOP流程怎麼走,有什麼好的手段能解決。

甚至你可以藉助產品的力量,推動功能的迭代優化,讓這樣的商家都不會再出問題,實現規模化、持久化的解決。

4、總結:P線和M線,怎麼讓自己活得更久

總之,在互聯網行業,P線和M線都有自己的生存方法,減少被迫出局的風險。

作爲P線,你要在某個領域深耕,成爲不可替代的人,這樣公司纔不會輕易放棄你。

否則你有可能被當作短期戰力,用完即丟,像一塊電池,被榨乾之後,被迫尋找新的出路。

作爲M線,關鍵是可複製性,你要讓自己創造的方法論能被規模化應用,發揮更大的價值。

唯有這樣,你才能持續拿到好項目,資源加持,讓你有機會擠入進更高的管理層,甚至走向高管序列。

其實,在互聯網領域,活得久的關鍵不是選擇P線還是M線,而是你是否能在自己的賽道里做出長期價值。 ‍

來源 | 張儀說(ID:PMgrowing)

作者 | 張儀 ; 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