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胖肚子的6個壞習慣,你中招了幾個?
“腰圍越粗命越短”,真的不是謠言。
很多研究表明:
腰圍越粗、心臟越差;
腰圍越粗,越容易得糖尿病
腰圍越粗,腫瘤越多、命越短……
有個健康的腰圍,太重要了。
但不知道怎麼的,這肚子就不爭氣地胖起來了。
有人說,還不是年紀大了,基礎代謝變慢了,所以就容易胖了。
NO!NO!NO!這鍋,基礎代謝不背。爲啥一到中年就發福?
這背後的原因,很多還是跟大家的生活習慣有關——
“快碳”食物,簡單說就是各種精白米麪做成的主食、點心。這些食物膳食纖維含量比較少,吃到肚子裡更容易被快速消化吸收,讓血糖迅速上升。
涌進來那麼糖,細胞又用不掉,只好勞駕肝臟把多餘的糖加工爲脂肪存起來。日積月累,肚子就大起來了。
需要提醒的是,不是大米白麪讓你胖肚子,而是吃太多精製主食,缺少全穀物粗雜糧,飲食結構不均衡,會讓我們胖肚子。
解決措施
●主食粗細搭配
●主食循序漸進地增加粗糧的比例。
蛋糕、餅乾、奶茶、汽水……這些你愛吃的食物中都有大量糖。
其中往往還有大量果糖,它不需要胰島素的輔助,可以“直接”進入肝臟,更容易造成人體肝臟內脂肪的沉積。
解決措施
●少喝或不喝含糖飲料,以及少吃甜味食品
●學會看食品標籤,選碳水化合物或糖含量低的飲品
●不愛喝白開水的人,可以適量喝淡茶、咖啡,還可以選擇大麥茶、玉米鬚茶等不含咖啡因的代茶飲。
不僅汽水裡含大量果糖,果汁——不管它是濃縮還原,NFC,還是鮮榨果汁,都含有大量的果糖。
想要榨出一杯果汁,需要的水果量比日常推薦水果攝入量多得多,也就意味着吃進去了更多的糖和能量。
爲了你的腰圍,還是少喝點果汁吧。
解決措施
●“吃”水果,而不是“喝”水果
●水果適量吃,每天可以吃1~2拳左右。
雖然“啤酒肚”不一定是喝酒喝出來的,但是喝酒太多,真可能導致“啤酒肚”。
酒精的熱量可不低,1g酒精=7kcal。喝酒還會讓我們食慾增強,喝酒的時候容易吃更多東西[2]。
除了本身熱量高之外,酒精還會影響脂肪燃燒,使更多脂肪堆積在肝臟中。
不但會增加脂肪肝的風險,還會讓內臟脂肪迅速沉積。
解決措施
●爲了健康,能不喝酒就不喝酒
●非要喝的話,優先選擇酒精度數低的酒,同時別喝多。女性一天不超過15g酒精,男性不超過25g。
▲酒的度數越高,含酒精量越大,熱量也就越高。同樣喝100ml酒,喝白酒可能比喝啤酒攝入更多熱量。
雖然鹽沒有什麼熱量,但是高鹽往往伴隨着重口味、高熱量的食物,比如麻辣小龍蝦、麻辣香鍋、燒烤、火鍋、炸雞、滷味等等等等。
吃鹹了也容易喝更多含糖飲料[3]。
研究發現,每天的鈉攝入量超過2300mg與腹型肥胖風險升高顯著相關[4]。也就是說,吃得越鹹,越容易變成大肚子。
解決措施
●多看看食品標籤和營養成分表,選擇低鈉食品,辨別“隱形鹽”
●放鹽、醬油等調料時,使用量勺
●多吃新鮮蔬果,增加鉀的攝入。鉀有利於鈉的排出。點擊查看去水腫食譜
久坐粗腰,也不是謠言。
有研究顯示,每天多坐1.5小時,腰圍增加0.57釐米,體脂肪也會增加0.44%[5]。
而另一項研究表示,如果每天把30分鐘坐着的時間拿出來做中高強度運動,我們的體脂肪就可以減少1.3%,內臟脂肪可以減少7.8cm²[6]。
解決措施
●每週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鐘以上;主動身體活動最好每天6000步
●鼓勵適當進行高強度有氧運動,加強抗阻運動,每週2-3天
●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
●改變出行方式,用步行、騎自行車、搭乘公共交通代替開車、打車。
這些胖肚子的習慣,
你中了幾個?
參考資料
[1]蔡雯雯, & 李鐸. (2016). 果糖的吸收代謝以及與健康的關係. 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42(3), 8.
[2]Yeomans M. R. (2010). Alcohol, appetite and energy balance: is alcohol intake a risk factor for obesity?. Physiology & behavior, 100(1), 82–89. https://doi.org/10.1016/j.physbeh.2010.01.012
[3]He, F. J., Marrero, N. M., & MacGregor, G. A. (2008). Salt intake is related to soft drink consump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link to obesity?. Hypertension (Dallas, Tex. : 1979), 51(3), 629–634. https://doi.org/10.1161/HYPERTENSIONAHA.107.100990
[4]Zhang, X., Wang, J., Li, J., Yu, Y., & Song, Y. (2018).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sodium intake and obesity and central obesity: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99-2006. Nutrition research (New York, N.Y.), 55, 33–44. https://doi.org/10.1016/j.nutres.2018.04.008
[5]Du H, Bennett D, Li L, Whitlock G, Guo Y, Collins R, Chen J, Bian Z, Hong LS, Feng S, Chen X, Chen L, Zhou R, Mao E, Peto R, Chen Z; China Kadoorie Biobank Collaborative Group.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leisure time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BMI,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percentage body fat in 0.5 million adults: the China Kadoorie Biobank study. Am J Clin Nutr. 2013 Mar;97(3):487-96. doi: 10.3945/ajcn.112.046854. Epub 2013 Jan 30. PMID: 23364014; PMCID: PMC4345799.
[6]Winters-VAN Eekelen, E., VAN DER Velde, J. H. P. M., Boone, S. C., Westgate, K., Brage, S., Lamb, H. J., Rosendaal, F. R., & DE Mutsert, R. (2021).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Fatness: Associations with Total Body Fat, Visceral Fat, and Liver Fat.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53(11), 2309–2317. https://doi.org/10.1249/MSS.0000000000002712
編輯 | 小西瓜
設計 | 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