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中共臺辦在兩岸交流角色多元 應予釐清
前總統馬英九(左)18日晚間在哈爾濱會見大陸國臺辦主任宋濤(右),兩人會見前握手寒暄。記者廖士鋒/攝影
兩岸事務複雜,從個人黨派私利到民族大義,考量各有不同,但能顧及公益與專業性,也是好事。「快閃」的雙城論壇,綠紅藍與社會名嘴在舉辦前就已多次隔空交火,即便假日亦不得閒,各方言論背後反映出的若干情況,不僅豐富了實務觀察,在學術上亦有值得深思之處,應該點出,也盼收拋磚引玉效果。
北市府向中央提出論壇申請時,有上海臺辦主任、副主任與9名陸媒審覈未過,從臺灣政治社會不同角度的迴應來看,有訴求新聞自由的,也有批評綠營試圖破壞兩市交流的,卻少有人爲兩位被阻的臺辦官員說話。臺辦系統爲兩岸事務奔走多年,接待、幫忙解決麻煩的臺人不計其數,理應有人從其推動兩岸交流功能談問題,但卻出現如此情況。此恐與過去一直有人好貼統戰標籤有關。抹紅者或許自以爲得計,但缺乏專業根據的政治指控,使不同意見無法正常表達,這是極權政治起源,也會傷害社會團結。由於統戰能討論議題甚廣,本文趁新聞之便,限縮討論我方應要能區別臺辦與統戰系統的差異。
把臺辦與統戰並列,早已是臺灣社會見慣的論述邏輯,或許因爲地方所辦兩岸活動,出面致詞高官多來自統戰部,與近年縣市以下臺辦多將牌子掛於統戰部之故。以較嚴謹的學術作品爲例,談到中共對臺統戰,通常是羅列臺灣政治社會裡的「親中」現象,接着提幾個臺辦執行的案子,推論後者影響前者,便算證成了中共對臺施加的統戰影響力。如此敘事方式,同時夾帶了臺辦屬於統戰系統的概念。
臺辦確實常與臺人互動交流,但只把焦點放在單向影響的統戰功能,卻似乎彰顯出臺灣社會對於兩岸,乃至於大陸事務的一些未見之處。僅從雙城論壇來說,陸委會一向好稱關心國安,過去卻皆準了北市府申請;上海臺辦熟悉業務,前來參與是爲使論壇進行順暢;此次陸委會未準臺辦官員來臺理由,開始時是稱,因爲北京的國臺辦推出「懲獨22條」等不友善行爲,必須藉此表達抗議不滿;後又表示,是因爲上海臺辦主任拒絕來臺後和海陸兩會討論通報議題所致。皆與統戰無關。
把臺辦簡單視爲統戰一部分,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將對方視爲鐵板一塊,有戰略上過度重視的錯置。因爲把臺辦附屬於統戰,再加上中共集權邏輯,面對想像中如此高效一致的龐然大物,小臺灣只能留下無限恐懼與無條件依賴大國了。可是中共對臺決策雖是中央拍板,卻仍有條塊關係的觀察,具有另闢蹊徑可能。比較白話的說法是,中共官僚體制有部門利益與中央地方關係縱橫切割,使各部門和地方行事有其彈性。過去美國在川普執政時,曾有「中國非中共」的區別對待之聲,就是知道不能將大陸體制視爲鐵板一塊、更不能以大陸人民爲敵。臺灣過去號稱對中共觀察有獨到之處,應要盡力發展出更多不同於西方的觀點纔是。
其次是臺辦職能是否可全然等同於統戰業務的問題。不少作品對中共統戰的樣態界定其實寬泛無比,這種界定等於沒有界定,只易讓人做出不負責任的政治指控。以中共中央統戰部來說,下轄12個局,包括多黨合作、少數民族、宗教事務、非公經濟、僑務工作、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等,範圍雖廣,但相對來說,作的是菁英羣體的工作。
臺辦則有所不同。從國臺辦組成部門分析,雖也有對臺灣菁英下功夫的局處,但亦包括了統戰部所沒有的部門,例如經濟與投訴協調局。這次臺灣少數幫臺辦說話者,指出臺辦多是服務檯商、解決問題的機構,陸委會的禁止可能影響臺商權益云云,應該就是指相關局處的業務。但臺辦對兩岸交流的經營,不止臺商受惠。如前所述,他們接待、幫忙解決麻煩的臺人甚多,許多臺人在陸遇到困境,包括臺流問題,甚至海基會常自誇的非正式管道:臺商、臺協,都沒有公權力,案子最後反映的方向,都有臺辦參與身影。
從組織變遷來看,也已有研究指出,從鄧小平時期開始,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的統戰色彩就逐漸變淡,加入臺辦、經貿成員參與,外交領域成員角色也開始吃重。
或謂不論多少部門,統戰方向皆是同一,但既然部門不同、中央地方利益殊異,臺辦就會有其自身邏輯。退一萬步想,陸委會不把臺辦與統戰區別對待,未來真做到堅壁清野,使兩部門對臺作用類似,日後若「幫忙」中共決定將臺辦併入統戰,這對臺人在大陸的利益,乃至於臺灣對大陸的博弈究竟會比較好,還是方便激化臺人對敵恐懼?
綜上言之,過去臺人將臺辦與統戰視爲同一,會產生以下問題:一、覺得中共是鐵板一塊;二、把中共所有對臺行爲,除了文攻武嚇硬的一手外,幾乎都視爲只有單向危害的統戰伎倆,既如此,就應該中斷所有交流,舍此不爲,就易成爲特定黨派獲取政治利益工具。仔細想來,中共統戰成績不是因爲手段厲害,而是我們內部黨同伐異結果。臺人想面對何種情況、是否該釐清相關手段,應該要好好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