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他們始「忠」如一:被污名化的黃復興

國民黨黃復興黨部去年七月在臺北市玉喜飯店舉行成立67週年暨動員大會,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右二)等人受邀出席,衆人在臺上手牽着手爲黨籍總統參選人造勢。本報資料照

近期國民黨展開組織改造,其中一刀,揮向黃復興。朱立倫主席在中常會宣佈,黃復興黨部將改爲退伍軍人服務工作委員會,此後黃復興在各縣市的特種黨部地位,將被整併入地方黨部。

相關消息,傳聞已久,至少在江啓臣主席任內就有規劃。國民黨久不執政,顯然有諸多問題需要面對,黃復興黨部高層既然一向覺得自己在黨內扮演重要角色,面對敗局,總該有部分責任要負吧?令人遺憾的是,久居高位者,與受黨部基層黨員支持的民意代表,不能及早因應局勢做出改變,現在纔來作義憤填膺狀,部分發言究竟是爲個人權位地盤考量還是在乎如何保存黃復興精神,聽者心中自有一把尺。

但事件演變過程中,不少評論污名化黃復興,卻也少見有過去曾受支持、出任高層,現在掌握媒體聲量者出來辯駁,或者回應軟弱,甚至加深刻板印象,讓人明白,該黨部培養人才機制似乎也有問題。因爲只要對黨史稍有研究,而不是僅憑刻板印象或個人經驗出發,就能瞭解多數評論是無的放矢。

相關評論大致可歸納以下四點:首先,黃復興黨員沒自主性,受主委掌控,在一般選舉上也沒什麼用,卻可以決定未來黨主席是誰!其次,本省籍藍營政客,即使是名嘴,難獲黃復興青睞;第三,黃復興染紅,認爲他們對中共態度曖昧;第四,黃復興與時代脫節。他們認爲的臺灣,不是真實的臺灣。

上述看法如果合理,不改黃復興,國民黨永無執政之日了。但僅需指出近幾任該黨主席選舉情況,就知其荒謬性。2017年黨主席選舉,洪秀柱主席表態爭取連任,吳敦義出面挑戰,洪的政治形象較符合評論對黃復興支持的偏見,結果是吳獲得了壓倒性支持;2020年吳因敗選辭職須補選,接下來的主要競爭者是立委江啓臣與臺北市前市長郝龍斌,外界均知郝的尊翁是深藍軍系大老,他當時也擡出父親招牌催票,但結果也很清楚,江打出世代交替口號,在整體投票率低迷情況下,仍取得近七成黃復興黨員支持,坐上黨主席之位。

這兩次黨主席選舉結果,完全悖離了今日刻板印象。不僅是當選者皆爲本省籍,更重要的是,當選人都是當時看來,較可能帶領國民黨勝選者。這結果其實不讓人意外。只要對黃復興黨員稍有理解,就知道他們多數出身軍旅,一輩子的事業,就在捍衛中華民國,平常關心時事,是因爲對國家有深厚感情。他們不是西方政黨理論下,特殊利益的保衛者,而不少長輩真正嘗過戰爭苦頭,經驗傳承下,也讓所屬黨員多數了解和平的難得與重要性。他們願意犧牲小我,顧全大局,在過去親身實踐,到現在始終如一。

但如此團結愛國的一羣人,卻被這麼多相反的評價偏見淹沒。恐怕有下列原因:一、現在臺灣言論市場被特定勢力把持,僅剩中華民國臺灣與中共兩種立場。如果不能跟上所謂「臺派」論述,紅帽子就免不了飛過來了,這麼荒謬的轉折,對中華民國派而言,何其諷刺;二、領導人因素。羣衆是素樸熱情的,從來只有領導人對不起羣衆,沒有羣衆辜負領導。上述出線的領導人未能如意,應該要歸咎前面藍營領導培養了多少後繼者;而形成上述言論市場、黃復興被污名化也非一朝一夕,過去領導執政時如何自失立場,讓位對手,終讓鐵票也不願站出來,惡例一開,影響至今;三、媒體報導積非成是。部分退將參與活動、發言奇怪,爲人詬病已久,也加深社會疑慮。這些問題,當事人固應表達態度,外人也不能代爲解釋,但少數人行爲是否該由沉默多數承擔?相信經過近年臺式民主考驗下,多數「被代表」的人也知道答案。

臺灣說小不小,說大其實也不大,人與人間互動頻繁,按理說,只要跟黃復興黨員相處交流,許多誤會其實沒有必要。但長期出現偏見刻板印象,似乎暗示臺灣社會無法團結的沉痾。黃復興黨部即將走入歷史,其捍衛中華民國精神能否繼續前行?黨員聲音能否真正表達出來?這纔是關心者該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