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是誰悄悄偷走我們的未來:央行→先難後獲

央行長期低利率政策,於今爲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我們把所有臺灣人就只分成富人和窮人,換言之,如果你家的財富不屬於全臺灣前20%,那麼,在我的文章的歸類,你就是窮人,之所以如此歸類,是因爲長期低利率的政策利益以不成比例、極不合理的方式偏向那20%,而剩下的80%都成了受害者,長期承受低利率對他們生命中該得利益和機會的無聲剝奪。

我把利率分成兩類,正義的利率以及不正義的利率。那麼,正義或不正義有何標準呢?那就是實質利率至少是2-3%,也就是名目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至少是2-3%,這樣的數字代表着,當我們把錢存到銀行或是借錢給別人,不只購買力不會減弱,還有一點點點利潤可得,畢竟借出去的錢是犧牲了自己的流動性、機會成本以及承擔拿不回來的風險。相反的,如果達不到這個數字,那就代表債權人不只沒得到最起碼的利潤,還要補貼債務人的舉債,天下竟然有這種事?有,分分秒秒都在發生,而且很久了,這當然不正義,是央行的不正當的財富重分配。

財富重分配,不管是劫富濟貧或是劫貧濟富,並非只有財稅政策一途,還包括利率政策,甚至於利率政策起到的作用更大,儘管更涓滴(但滴水可以穿石)而隱蔽,最明顯的就是低利率、零利率、(在日本實施的)負利率政策,就是拿你我的存款去補貼有錢人,因爲此時的融資成本很低,有錢人輕易就能拿到鉅額的低利貸款(股神巴菲特入股日本五大商社,平均持股達到8.5%,融資至少9140億日圓,平均融資利率僅爲0.6%,如今,這五大商社股價已經翻了好幾倍)。當然,這時富人的投資報酬率可不是2-3%,而是至少20-30%,甚至十倍、百倍。《彭博社》報導,全球有131位億萬富翁的淨資產在疫情期間翻倍,其中一個主因就是該時期的低利率政策的護航,推高了資產價格。

那麼,央行給的利率正義嗎?看一看數據就知道。從阿扁時代,臺灣就開始實施低利率政策,於今爲烈。就以2018-2023這六年來看,平均實質利率爲-0.70%,這就意味着把錢存到銀行、郵局,不僅沒賺到利息,還倒貼利息。會發生這種事,難道不是拜央行所賜?

那麼,爲什麼長期低利率會壓制我們的薪水?它的發生是間接而非直接的傳導。

首先要知道,承受低薪、難調薪的不是隻有勞工,即使是軍公教、國營事業員工、以利息爲主要收入來源的機構、退休人士一樣受害,只是因爲中小企業就業人數最多、處境最艱難、保障最少,因此,以下就以中小企業做說明,但記得,只要不是富人,都深受其害。

根據《2023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顯示,2022 年臺灣總就業人數爲1141萬8千人,其中,中小企業的就業人數爲913萬2千人(佔比79.98%)。因爲中小企業獲利不如大企業,以2021年爲例,大企業平均獲利9.16%,而中小企業平均獲利才5.63%,這是爲什麼中小企業員工調薪不易,因爲中小企業本身就生存不易。

爲什麼中小企業生存不易?因爲相較之下,中小企業更容易受租金、物價(通膨)、薪資上漲的影響,風險承受能力較差。2021年中小企業的營業費用(如員工薪資、租金等)佔營業收入淨額比率爲17.15%,較大企業(7.85%)高出很多。其中,租金以及通貨膨脹都與央行的低利率息息相關,正是央行的低利率推高了地價、房價、房租以及物價的一波又一波的上漲,導致多數中小企業每天都要跟通膨、生產要素成本拚命,以至於剩下能給員工的,確實也就不多了。

更可惡的是,低利率並沒能促進就業,相反的,不利於就業,也就是低利率起到「促進失業」的效果,聽起來不可思議。正因爲低利率促進了失業,所以,僧多粥少的結果,就是工資起不來。爲什麼低利率促進了失業?因爲低利率扭曲了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使得資金沒能流向實體經濟,而是流向房地產、股市、債市、匯市、虛擬貨幣等金融市場,進而大面積地壓縮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而中小企業受害尤爲嚴重。

是誰剝奪我們該得的利潤?是誰讓不該這麼富有的卻這麼富有,不該這麼貧窮的卻這麼貧窮?是誰讓房價、店租如此不合理,以至於買不起房、被店租壓垮?是誰偷走我們的發展機會?是誰讓社會的發展如此扭曲變形?…那就是長期低利率。

樊遲問孔子,怎麼樣才能說是「愛民的主政者」?孔子告訴主政者,那就是「先難而後獲」。何謂「難」?「難」不是朱熹、錢穆所說的「困難」,也不是楊伯峻說的「付出一定的力量」或傅佩榮說的「努力辛苦耕耘」,而是「除兇惡」,在今天的臺灣,該除的「兇惡」就是偷走我們的財富和未來、勒住我們的脖子的「長期低利率」政策。決策者如果還有良心,那就請趕快回到正義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