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抗議中共經濟脅迫 賴政府的下一步?
面對中共從去年底開始的經濟施壓,我政府準備了近一年,目前表現出來的,除了抗議、口稱要談外,未見專門應對的用心。本報資料照片
兩岸政府互動氣氛差,最近中共對臺經濟軍事施壓,接連出招。面對中共步步進逼,在賴政府堅持己見前提下,升斗小民能盼望的,就是政府至少能拿出辦法應對壓力。從過往經驗,我們擔心的是執政者把大量精力用於內宣,而無力解決問題。軍事部分很難有太多期待,但經濟總算是我們的強項,不知賴政府有何應對良策?
中共商務部前日表示,自2023年12月15日發佈公告,認定我方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後,民進黨當局並未採取任何實際措施取消對大陸的貿易限制,所以他們相關部門正依據對臺貿易壁壘調查結論,研究採取進一步措施。
面對即將到來的制裁,固然要先看對方具體招數如何,但也可以先看看賴政府花了近一年時間,端出來什麼讓人安心的前菜。經濟部除了表示這對中方自身經濟發展有負面影響、盼以既有機制協商解決外,也說我方採取經貿多元佈局、分散風險的作法已有高度成效。並以今年前9月我對主要市場出口數據爲例,稱對美出口成長快速,累積成長已近6成,對東協國家出口成長也超過14%,對中港出口則仍呈現下降趨勢,從2015年的39.5%,降到今年前9月的31.2%;並且提及政府持續協助業者數位化、低碳化雙軸轉型,也正推動產創條例第10條之1投資抵減的修法,加強產業在升級轉型上的誘因;在開拓新市場方面,除了聚焦歐、美、日等主力市場外,也加強開拓新興市場,如泰國、印度、墨西哥等,持續強化產業競爭力。
行政院經貿辦則除了表達遺憾並抗議外,還稱兩岸都是WTO會員,呼籲雙方貿易爭端,均可循相關規範協商解決。陸委會則說,政府相關機關已持續進行沙盤推演並預作準備,以確保風險可管、損害可控,請產業界及國人放心。
賴政府的迴應看來還是偏向大內宣。首先,根據賴政府自己對今年上半年進出口貿易的分析,我對陸港出口持續下降,原因是大陸疫後經濟復甦步履蹣跚,約制內部消費及投資動能,致對我產品需求不振。並未歸功於英明政府的經貿多元佈局。如果要以此數據來解釋現象,經濟部同時也說政府要聚焦日本等主力市場,但實際今年上半年我對日本出口126億美元,年減21.6%,爲99年以來最大跌幅。這至少顯示兩個矛盾:一、如果對陸港出口下降是政府經貿多元佈局之功,那對日本算是什麼?二、政府還特別強調開拓重點包括日本等市場,結果是如此局面,這又該怎麼解讀?
其次,對應大陸之前點名的傳統、農產品和民生必需品相關產業,近一年之後,經濟部此次提出的協助方案,有多少是特別針對上述產業的因應措施?看起來像是怕被罵沒準備,把平常該做的事拿來湊數。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爲提到的產創條例第10條之1將於今年底屆期才修,並非爲了中共作爲特別修法,被點名產業又有多少吃得到關於應用智慧機械、5G系統及資通安全產品的投資抵減?恐怕也要經濟部提出資料釋疑。
第三、兩岸相關貿易爭端早有ECFA「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等相關機制可以處理,應也是中共比較屬意方式,經濟部對此講得含蓄,還算有提到,行政院經貿辦則只提WTO架構,纔在本月立委質詢時,堅持兩岸仍有既有溝通聯繫機制,也持續進行的陸委會,卻僅說相關機關已持續沙盤推演並預作準備,不知爲何不用那些既有機制溝通一下呢?
此外,還是要指出中共對兩岸經濟交流出手背後隱含的危險意涵。衆所周知,過去兩岸經濟不斷髮展,推動社會往來融合,創造了改善兩岸關係的利益和推力,這是民進黨政府過去想擋卻擋不住的洪流,所以在扁政府時期,只能在「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與「有效管理、積極開放」的文字遊戲裡打轉,不論是扁或蔡政府,臺灣對陸港出口佔我總出口比重都曾大躍進到創下歷史新高,這雖似乎暗示了我政府在分散市場的有心無力,但現在卻也顯示出兩岸經貿萎縮與中共推相向政策、稱了綠營心意的共變情況。
綜合言之,面對中共從去年底開始的經濟施壓,我政府準備了近一年,目前表現出來的,除了抗議、口稱要談外,真正在經濟上的避險措施,至少在最近所提出的分散市場、升級轉型誘因,看不出來是政府措施之功,也未見專門應對的用心,反而是中共表現有推波助瀾可能,再注意到此次中共軍演臺北股市卻漲聲響起情況,可以預期未來臺灣內部支持兩岸和平發展力量會持續萎縮,中共則要採取更加壓手段。兩岸和平之路,恐怕會越走越坎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