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歌仔音樂劇1624的敗筆在哪裡?
文化部指導、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歌仔音樂劇1624,日前在大臺南會展中心演出。記者陳宛茜/攝影
有人說好看,有人說難看,也有人認爲這是政治正確的宣傳戲,所以不想看。無論評價如何,看過的人大概都會同意,串場的Gameboy是個敗筆,只要一出場就讓人混身不自在。
或許導演想吸引年輕人注意,又或許因爲1624年荷蘭人來臺的歷史太遙遠,所以把整齣戲虛擬爲網路遊戲,Gameboy便是遊戲的玩家。假使最先登場的是這個玩家,至少觀衆有個心理準備,但他卻是在西拉雅人打獵時,從被攻擊的小鹿搖身一變爲「穿越者」,相當突兀,甚至打亂了戲劇的節奏。Gameboy除了曾短暫地載歌載舞而稍具觀賞性之外,大部分時間都使用話劇式的口白與動作,穿插在戲曲演員的「有聲皆歌,無動不舞」當中,顯得格格不入。
這個「遊戲」經常出現「請選擇」指令,然後Gameboy接着說Let’s go!平心而論,並無助於瞭解歷史,反而屢次破壞掉好不容易醞釀起來的氣氛。爲了區隔玩家與主戲,舞臺中央樹立了一個桅杆,供Gameboy爬上去表演。加上背板設計成好幾張船帆的造型,等於把整個舞臺打造成航行在大海中的船。這固然有創意,可是桅杆不能移走,閒置時便顯得特別礙眼,干擾了演員的動線與觀衆的視覺。
《1624》最大的問題,是想完整呈現歷史,卻呈現得不完整。故事沒有明確的主線,情節缺乏連貫性,往往發展到一半就不了了之。像女商人印姐瓦定,拒絕把鄭芝龍的旗幟插上船,兩邊人馬對峙,眼看着就要發生點什麼,卻戛然而止;名將沈有容的幕僚陳第,以風流倜儻的小生扮相,泛舟歌詠臺灣美景,身段優雅,詞曲動人,在激烈的海權爭霸中,呈現難得一見的歲月靜好圖,可惜之後就消失了;濱田彌兵衛事件,日本與荷蘭陣營殺紅了眼,濱田揚言要活捉荷蘭長官諾一知,在轟轟烈烈的武打戲結束後,荷蘭的傳教士與西拉雅的尪姨(女祭司)爲此唱了悲傷的歌,但很快地,下一幕就演出諾一知和西拉雅姑娘的婚禮,留下了好大的問號:到底諾一知有沒有被活捉?事件又是怎麼收場的?
這部戶外劇的舞臺超級大,但傳統戲曲並不需要那麼大的舞臺。空間太大,反而容易稀釋歌仔戲的美感。假使善加利用羣演,或可充分發揮「大」的特性。然而,爲數衆多的龍套,除了在上述武打戲引起現場觀衆熱烈的歡呼之外,多半隻有壯壯聲勢的作用。如果鄭芝龍的跟班們,透過合唱與羣舞,把船隊在海上的威風「演」出來,而不是隻靠孫翠鳳一身霸氣,以及其他角色單薄的口述,就會更具說服力;又如果將大量的幕後合唱與龍套合併,直接在臺前發聲,應該會有更好的音效與震撼力。
同樣是敷演臺灣歷史,電影《賽德克巴萊》和電視劇《斯卡羅》分別改編自漫畫與小說,而且只針對單一事件。《1624》卻直接根據史料,而非一個整理過的「故事」,既要處理衆多事件,又想表現各族羣的文化,傳達臺灣價值,那就很難避免成爲冷場連連的「教科書」,尤其前半段,劇中人物還得「講歷史」,就更枯燥了。
幸好還有歌仔戲動聽的唱腔,幫助觀衆熬過尷尬的場景。也幸好還有寶刀未老的藝人們賣力演出,纔有感動。猶記得鄭芝龍接受明朝招安時,孫翠鳳把這位一代梟雄天人交戰的心理狀態,詮釋得唯妙唯肖;對上唐美雲扮演的諾一知,兩人你來我往的較勁,也值得讚賞。
然而,這些大咖們,都是上世紀培養出來的明星。21世紀後,已經看不到引領風騷、家喻戶曉的年輕戲曲工作者。這纔是最令人憂心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