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教你保/挑選手術險 掌握三個訣竅

新光人壽商品開發部協理鄭漢卿。新光人壽/提供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指出2022年國人平均壽命達79.8歲,民衆隨着年齡增長,除了關注長壽風險外,罹病風險也會上升,並且近十年手術人次增加近二成,顯示出醫療需求逐漸攀升,建議可及早規劃相關風險轉嫁。

隨着醫療技術進步,就醫時在藥品、醫材或是手術方式等種類繁多,但品質較好或是效果較好的醫療方式也所費不貲,再加上治療時的收入損失及復原期間所需的費用,所產生的經濟壓力可能會在就醫時猶豫難決或無法專注於治療及休養。民衆可透過投保實支實付型商品轉嫁高額的手術費用,例如人工關節、心臟瓣膜等醫材,藥費、麻醉費及手術費等超過健保給付需要自費的支出。然而,7月實支實付新制上路後,主張保險給付迴歸「損害填補」原則,已無法像過去透過多張實支實付彌補罹病所產生的損失,因此除了利用實支實付搭配住院日額型補強醫療保障外,搭配手術險也是不錯的選擇。

醫療三保一次看

手術險與住院日額型一樣,也是採用定額給付,計算方式爲投保金額再乘上保單條款詳載之「手術項目表」倍數。舉例來說,投保手術醫療日額2,000元,假設肝臟移植的手術給付倍數爲80倍,即可領到16萬元的理賠金。

但也要提醒民衆,手術採侵襲性治療,大多要符合「麻醉、切割、縫合」等手術行爲,才能獲得理賠。不過,隨着醫療科技進步,很多手術治療已經改變處置方式,不需要切割,甚至不用縫合,被歸類在「健保226」處置項目,若手術險沒有納入處置項目,就無法申請理賠。

此外,現在已有不少手術或處置只要門診治療後即可返家,如商品在給付手術保險金時需以住院爲前提,而保障項目沒有涵蓋門診治療時,也無法申請保險理賠,在選擇商品時,應留意保障範圍及項目。

至於如何挑選手術險,可以掌握三大要點,第一是「手術+處置皆可理賠」,手術醫療推陳出新,許多需要動手術的疾病已經改採新技術的處置治療,選擇手術與處置項目均有理賠者,保障更爲全面;第二是「涵蓋門診醫療最好」,愈來愈多手術或處置以門診方式治療,不用住院,當天即可回家休養,例如大腸息肉切除、白內障、子宮肌瘤等,選擇給付門診手術或處置,才符合趨勢;第三是「具抵禦通膨效果」,物價指數逐年上揚,以2023年爲例,醫療保健類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1.97%。爲了避免保險金被通膨侵蝕,應優先考慮保險金具有增值機制的手術險。(本文由新光人壽商品開發部協理鄭漢卿提供,記者戴玉翔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