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西方去風險化對半導體業影響大

西方國家「去風險化」的做法之一即是「去中國化」,此部分在半導體市場中趨勢尤其顯著。圖/freepik

「去風險化」意味西方國家肯定與中國雙邊經貿往來與相互合作,以因應全球挑戰,但主張應在經貿上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並避免各國因爲供應鏈的脆弱性而受制於中國。西方國家針對關鍵領域對中國所採取的種種限制措施,旨在維護自身的利益,讓雙邊關係處於風險可控的態勢。但不可諱言,若是在某個領域,中國嚴重威脅到其他國家,「去風險化」的做法之一即是「去中國化」,此部分在半導體市場中趨勢尤其顯著。

■歐美日對中「去風險化」  意涵不盡相同

對歐美日等國家來說,儘管「去風險化」所代表的意涵不盡相同,但可以成爲現階段對中國政策的最大公約數,作爲一種務實的態度,並試圖淡化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和陣營劃分氛圍。而過去美國川普總統對中國的政策較爲傾向脫鉤,也就是中長期要切斷與中國的往來,不過也因中國經濟與各國仍有相當的連結性,故在當時歐洲並未明確響應美國脫鉤中國的策略。爾後2023年隨着美方釋出其追求去風險的策略,而不是脫鉤,顯示「去風險化」從根本上意味着有彈性、有實效的供應鏈,確保大家不會被任何一個國家所脅迫,此說法則逐漸被西方國家及其他美國同盟國所接受,故2023年G7峰會上,「去風險化」被七國集團整體接納,並正式寫入公報之中,代表着「去風險化」這個說詞與川普總統的無底線外交劃清界限,顯得理性、負責任,又不得罪已經仇視中國的人民。

事實上,就歐洲的觀點來看,「去風險化」的目的並不是要在經濟上孤立中國大陸,而是要增強歐洲自身的經濟抗壓能力,希望在貿易關係中避免在關鍵領域的依賴性,同時將對貿易和投資的損害降到最低,特別是俄烏戰爭未歇,歐洲已有相當的體悟,從而轉移部分產業鏈,達到對中國「去風險化」的目的。而對於美國來說,「去風險化」是以戰略競爭的高度,透過關鍵領域的嚴格限制,來阻止中國大陸作爲主要戰略競爭對手超過乃至威脅自身的風險,特別是美國強調供應鏈多元化和「近岸外包」,藉此降低供應鏈的脆弱程度,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並不會因此改變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進行圍堵和孤立的既定方針。

■面對圍堵與孤立,

大陸反而更自立自強

但是對於中國來說,西方國家佯稱的「去風險化」,目的就是要把中國視爲風險,誘拉盟友從過去因美國施壓與中國脫鉤的被迫狀態,轉爲主動「去風險化」,進而進入「去中國化」的自發狀態,在此情況下,中國自身也積極進行「去風險化」,也就是將該國的戰略重心轉向本地需求和技術來發展。

整體而言,臺灣必須在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重組之際掌握契機,特別是半導體業者對於中國的投資止步,畢竟全球產能區分爲中國大陸、非中國大陸陣營的趨勢顯著。

由於過去臺灣對中國半導體投資金額並不大,尤其是面臨N-1的製程管制、兩岸政經情勢緊張的氛圍,因而在西方「去風險化」戰略下,已使在大陸的半導體臺商投資止步。儘管美方近期延長三星、SK海力士與臺積電中國工廠的豁免權,允許這些廠商進口晶片製造設備至大陸,但預料由於美中科技戰的選邊站問題,加上近期並非兩岸半導體合作的時機,因此預料短期間內臺商對於中國的各項投資活動恐持續趨於保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