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美國匯率報告的挑戰

圖/美聯社

美國財政部近日發佈2024年11月《主要貿易伙伴總體經濟暨匯率政策報告》,針對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美國前20大貿易伙伴的經濟政策進行審視。報告中所依據的三項標準,成爲檢視各國是否涉及匯率操縱的重要依據,並設定匯率操縱國與觀察名單的分類標準。

三項標準包括:一、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超過150億美元;二、經常帳盈餘佔GDP比重超過3%;三、持續淨買匯以抑制本國貨幣升值的行爲。若違反三項標準,該國將被列爲匯率操縱國,而違反兩項標準則會被列入觀察名單中。

此次報告中,中國、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越南和德國列入觀察名單。臺灣的央行對此報告高度重視,因爲美國是臺灣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且臺灣過去曾在1988年和1992年被列爲匯率操縱國。根據美國法規,一旦進入觀察名單,即便在下一次檢視中未達到違反標準,仍需接受持續監控。

報告指出,臺灣的經常帳盈餘在過去四個季度增加至1,140億美元(佔GDP的14.7%),高於2023年同期的880億美元(佔GDP的11.9%)。此外,臺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從2023年的480億美元增加至570億美元,然而在此期間公開進行110億美元的淨售匯行爲,顯示我國央行於此期間在外匯市場干預,主要以阻止臺幣過度貶值,也爲因應輸入性通膨威脅。

面對美國財政部的壓力,臺灣面臨諸多挑戰。該報告建議,臺灣應加強對非銀行金融部門的風險管理,特別是在外匯風險方面。同時,臺幣匯率應與經濟基本面保持一致,並減少干預。

對於以出口爲導向的臺灣來說,尤其是在AI時代到來以及全球市場對臺灣電子產品需求激增的前提下,美國設定的前兩項標準難以避免,所以也壓縮央行調控匯率的空間。特別是當美國聯準會進入降息循環後,大量資金流入亞洲,若央行的調控力度過度,則可能踩到第三條紅線,被直接列爲匯率操縱國的風險大增。

此外,臺灣出口在面臨全球貿易挑戰的同時,自由貿易協定的覆蓋率相對不足,導致部分傳統產業產品在出口市場上受到高關稅的限制。雖然高科技產品在資訊科技協定(ITA)的保護下得以避免關稅影響,但如果即將上任的川普政府實施進一步的保護主義的政策,可能對ITA構成挑戰,進一步限制臺灣的出口競爭力。因此,臺灣產業需持續提升自身在供應鏈中的位階,適應快速變動的市場需求,同時應積極佈局海外、分散市場依賴,以確保在國際貿易環境中的競爭優勢。

弱勢臺幣一直是支撐臺灣出口的關鍵,但在美國匯率政策報告所賦予的壓力下,如何在匯率政策與出口競爭力之間找到平衡點,是央行未來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