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拓元智慧聯合創始人黃偉鵬:數字人直播價格混戰驟起,差異化和出海成爲新出路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江珊 南沙報道
近日劉強東AI數字人“採銷東哥”亮相,讓更多人關注數字人賽道。其實,在大多數消費者難以察覺的情況下,數字人主播在2022年末就已經悄然“上崗”。拓元智慧聯合創始人兼元分身平臺總經理黃偉鵬是國內最早進入數字人直播領域的玩家之一。
他在近期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時介紹,公司於2022年6月立項開發數字人應用,到2023年中,公司與數家世界500強品牌合作的數字人主播就已經在主要電商平臺上線。
“90後”黃偉鵬也是一名移動互聯網賽道的十年連續創業者。踩在微信2011年誕生的“風口”上,黃偉鵬進入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之後,就成立了工作室開始接手一些公司的H5頁面、公衆號菜單欄開發、手機App開發的兼職工作,在大二期間就與校友一起,在深圳創立了國內最早的H5內容平臺公司兔展智能。
2021年,曾經擔任商湯研究院執行院長的中山大學數據計算機學院教授林倞創立拓元智慧。黃偉鵬介紹,當時選擇參與公司創立並且進入數字人賽道,主要是基於兩點,一是它足夠新奇,自帶很好的傳播和營銷點;二是短視頻和直播兩個領域,人是最大痛點和限制因素,而數字人技術恰好能解決內容生產成本和人員短缺的問題,兩點結合就是一個很好的to B業務切入點。
然而,近期大量低成本製作、涉嫌違規的數字人涌入電商直播間,引發了營銷騙局、平臺封號、消費者投訴在內的爭議話題。黃偉鵬坦言,數字人行業競爭已近白熱化,公司雖是較早入局者,但也嗅到了今年以來行業激烈價格戰的“火藥味”。
“幾乎每個城市都有數字人企業。業內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國內數字人相關的企業大概有30萬家,近兩三年相關企業數翻了三倍。”面對競爭,拓元智慧選擇的出路包括 “下沉”和“出海”。今年3月,公司與南沙地方投資平臺公司合作建設南沙數智人直播基地,挖掘周邊地區產業電商機會。
數字人直播競爭白熱化的出路何在?
南方財經:目前國內數字人直播行業的競爭激烈嗎?
黃偉鵬:非常激烈,用白熱化來形容也差不多。可能從今年開始會有非常強烈的價格戰,我們已經感受到了。我們之前統計過數據,國內做這一行,跟數字人相關的企業大概有30萬家。應該是從 2021年到2023年之間,從事數字人行業的企業數量是翻了3倍,包括我們這類真人形象的,也包括虛擬人形象的。我們自己切身體會,好像每個城市都有數字人公司。
行業競爭激烈也受限於市場的容量。我們也看到平臺的接受程度不一。比如抖音對於數字人直播其實是持一個非常謹慎的態度,但是快手是支持的。從互聯網產品的角度,移動互聯網最核心的一個“護城河”就是用戶體驗。用戶量越大,受影響的風險越大,有些數字人產品表現力等各個方面還是沒那麼好的,可能會影響用戶的觀感。也看到有網友投訴有些數字人跟紙片一樣,顧客提問題也沒法迴應,直播間裡光線陰森恐怖。所以,如果影響了10%的用戶體驗,那對於平臺來說是很致命的,持謹慎態度可以理解。
南方財經:拓元智慧在國內較早進入數字人直播業務,如何看待行業發展趨勢?
黃偉鵬:我們在2022年6月立項進入數字人視頻賽道,然後10月份就已經能夠接收到大量客戶的合作需求。他們很直接地問,“你能不能做直播?我做短視頻沒那麼迫切,但是做直播很迫切”。因爲直播很直接能變現,所以在2023年初,我們就已經和一些公司合作上線了數字人直播產品。
目前我們和字節火山、阿里巴巴國際站、淘寶創意中心等平臺都有比較深入的合作。一些貨架電商,就像京東、淘寶、天貓、拼多多也可以使用數字人直播的,我們有很多客戶在這些平臺上直播,包括一些世界500強的品牌,具體品牌不方便透露。
其實當時AI 相關的很多領域我們都能做,爲什麼會選擇數字人賽道,主要是基於兩點。一是我覺得它有很好的傳播和營銷點。我們的數字人可以說是一個真人的復刻和延伸,很多人看到之後會覺得很新奇。我第一次見到數字人時就覺得很神奇,客戶也是,一看就馬上有興趣了,這就降低了所有客戶跟我們的交流成本。
第二個,數字人能夠適配一些人是核心制約因素的應用場景。以前一個直播間小組需要3個人,還得制定流程、規範,然後要把他們的能力複製給第二組人還不一定能成功。這也是很多公司規模沒法快速擴大的原因。幾乎所有公司都不具備批量化製造網紅主播的能力,可能永遠只有一個最厲害的主播。
現在國內競爭激烈,提前預判,今年有很多公司會出局,然後有些會選擇“出海”,我們也有計劃拓展海外市場。但是我們認爲,國內數字人直播賽道還是有很多空間,目前市場滲透率應該在1%左右。
南方財經:近期,拓元智慧與南沙國企合作落地數字人直播基地的項目,合作具體內容包括哪些?這是否也是一個數字人公司未來發展的趨勢?
黃偉鵬:首先,直播其實是移動互聯網最後一個“風口”。我們看到媒體報道抖音電商2022年的GMV(商品成交總額)過萬億元,2023年突破2萬億元,這個增長還是很猛的。南沙作爲粵港澳大灣區心臟這樣的一個位置,近年來也發展起了一些新興產業,在這裡設立一個數字人直播的基地,通過數字人直播技術,能夠在大灣區電商產業的直播領域就業方面發揮一些帶動和示範作用。
第二是直播基地解決了直播電商業務規模化的問題。行業統計的直播人才缺口大概是數百萬人,這個巨大的供需差距是沒辦法一下彌合的。南沙目前在互聯網領域的公司和人才都相對較少,短時間也很難聚集和培訓大量的直播電商人才。通過數字人直播技術,一個直播間的模式跑通了,由於不會受到人的因素制約,瞬間可以放大規模到100個、 1000個直播間。
第三是直播基地能把供應鏈、金融、土地等資源都盤活起來,包括吸引更多直播行業的上下游過來。我們在很多城市也看到了直播基地的資源聚集效應。目前國內運營得不錯的直播基地GMV規模可以達到數十、上百億元,所以對地方經濟能夠產生一定的貢獻。
AI的“iPhone時刻”來臨後的風口在哪?
南方財經:ChatGPT被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勳稱爲AI的“iPhone時刻”。作爲AI行業從業者,你如何理解這句話?是否因此調整了公司的賽道?
黃偉鵬:“iPhone時刻”我的理解就是開啓了一個AI應用爆發的新紀元。當年iPhone出現,到整個移動互聯網應用市場爆發,其實還是隔了好幾年,因爲需要硬件的普及。所以我認爲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還得感謝山寨機,以及“收割”了山寨機的小米,普及了物美價廉的智能手機。
我認爲現在ChatGPT產生的影響,或者說,它 的威力會比當時iPhone出現厲害得多,也快得多,因爲不受到硬件普及的制約。ChatGPT是歷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應用,在推出僅兩個月的時間內就有了上億的月活躍用戶。
2023年我們已經開始在思考如何結合大模型賦能業務。這項技術的底層邏輯基於其對自然語言的理解和推理能力,這是之前所不具備的。在以往的人機對話系統設計中,問題和答案都是相對固定的,只有準確捕捉到關鍵詞才能進行迴應。但現在,即使對話內容很亂,AI依然能夠理解你的中心思想,並針對性地回答問題。這是ChatGPT讓我們看到的AI強大之處。可以預見,未來所有設備的交互模式都可能因此而被重塑。
基於大模型還能夠模擬人格化的特徵,好像是這個數字人“活”了。所以,我們在完成AI視頻平臺、直播平臺開發之後,也進一步開發數字人實時交互平臺,這也讓未來的業務發展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和想象力。
目前大模型在應用層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在高精度和專業性強的領域,如醫學和金融等,大模型的應用可能會受到限制。這些高精度和精細化的業務場景要求系統具備極高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但是目前大模型由於存在幻覺問題還沒法做到。在一些娛樂性或營銷性的場景中,大模型的應用就可以落地。例如在AI社交產品方面,AIGC技術可以提供更有趣的內容和互動體驗。目前國外已經出現了很多AI社交產品,目前非常受歡迎,比如電影《銀翼殺手2049》中的虛擬女友形象,已經走進了現實。
南方財經:從ChatGPT到Sora,國內外AIGC領域的其他企業是如何追趕產業風口的?
黃偉鵬:其實AI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了創業者的熱情,他們看到了很多顛覆性的機會和爆發點。比如在GPT 3.0之前,大衆對這項技術的認知還很少,就已經有許多國外公司開始基於這項技術創業。比如一家國外公司調用GPT 3.0的接口開發一個文檔編寫的應用,融資估值可以達到十幾億美元。但是隨着ChatGPT的發佈,這家公司估值直接歸零。所以,這也讓一些AI領域的公司感到焦慮,擔心自己的產品和技術被顛覆,既擔心落後又怕當炮灰。
資本市場也已經很久沒有這麼興奮了,因爲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投資機會已經不多,這一輪大模型的出現又激活了很多相關產業。像人型機器人是今年非常火爆的投資領域。無論是從融資估值、員工薪資水平、市場熱度來看,這個賽道的活躍程度都是最高的。同樣的,今年智能手機、智能電腦和智能汽車也會十分火爆,比如小米提出的人車家全生態。
Sora所提到的“世界模型”是指一種能夠理解物理世界規律和常識的模型,在它展示的視頻能模擬一個物體在空中飛行的過程,以及飛行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情況和變化。這是基於對現實世界的理解和再現能力。這也已經讓很多虛擬建模、CG特效行業受到影響,過去可能一個建模需要花數十萬元,現在可能是百倍甚至是千倍的成本下降,但是也降低了人類進入這個領域創新的門檻。
當然,大家普遍關心的還有算力、能耗等問題,這也是這個領域巨頭玩家關注的焦點。算力是AI發展的關鍵,Open AI今年提出7萬億美元的融資計劃,就是用於解決未來算力和能源問題。這樣的鉅額投資顯示了實現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雄心。AI技術相關的硬件如芯片、GPU成爲了投資的熱點。能源等更大層面的創新發展也越來越受關注,因爲AI技術浪潮來臨,需要的能量級是非常龐大的。我們也看到現在AI和很多領域是相互支撐的,比如AI技術可以用在覈能開發領域,核能又能夠改善AI應用發展面臨的能耗問題。 所以,在這麼多因素影響以及技術快速變化下,企業都在一邊探索新技術的能力邊界,一邊小心謹慎的應用落地,既怕錯過又怕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