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日出安盛李琦:投資戰略新興產業,在未來十年會取得超越宏觀增長的阿爾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申俊涵 北京報道

“與其討論要不要得過且過,不如思考如何生存。畢竟,在任何環境下都存在着機會。我們認爲,投資中國的戰略新興產業,在未來十年會取得超越宏觀增長的阿爾法。”近日,日出安盛資本創始合夥人李琦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說。

據瞭解,日出安盛資本成立於2018年,公司專注先進製造賽道投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領域的“硬、卡、替”項目,深度參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相關的成果轉化類企業,在航空航天、自動駕駛、低空經濟、半導體設備及材料等產業鏈均有佈局。

作爲有超過20年金融從業經驗的行業老兵,李琦曾任職南方證券、湘財證券、泰達宏利基金等金融機構,她主導投資案例包括中科微精、九州一軌、西測測試、慧拓智能、頎中科技、鑫精合、和其光電等多個項目。

本次專訪中,李琦談到對一級市場發展現狀的觀察、對當前市場投資機遇的判斷,以及日出安盛資本的投資邏輯。

做不躺平的理性樂觀派

《21世紀》:當前,在地緣政治、宏觀經濟週期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國內資本市場表現相對低迷,一級市場的“募投管退”也都處於歷史低谷期。消極的言論不時在行業內出現,您怎樣看待這種現象?

李琦:首先,我要非常確定的回覆,我不會得過且過,我的團隊也不會。相比在一個不確定性更高的市場上精準識別投資機會,得過且過實際上是更容易做到的,但我還是會選擇做更難的事。

當然我不否認,無論是宏觀環境還是資本市場,現在比過去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都要難。中國當下的狀況,是超越當代人的人生經驗的。畢竟,四十多年的增長週期已經超過了很多人的年齡或者工齡,所以體感的不適、心理的悲觀,都難以避免。

但是,與其討論要不要得過且過,不如思考如何生存。畢竟,在任何環境下都存在着機會。市場最終會獎賞那些策略得當、執行到位的參與者,而不是退出者。我們認爲,清醒、客觀地評估宏觀形勢、產業趨勢,以更高的標準選擇具體標的,更關注長期價值,更嚴苛地要求價格安全邊際,就能夠帶領股權投資機構穿越週期、有所作爲。

《21世紀》:可以看出您是理性樂觀派的代表,您認爲現階段來看,中國市場的增長機遇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李琦:我認爲,當下人們的悲觀是在相對較短時間段形成的判斷,我的理性樂觀是對中期、具體產業領域進行判斷後形成的。

我認爲,中國的戰略新興產業,在未來十年會取得超越宏觀增長的阿爾法。這種增長的邏輯有別於過去四十年以規模經濟、全球化爲特徵的紅利,而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是有更高競爭壁壘、更寬護城河、更可持續的一種增長模式。

誠然,美國近年來在科技領域各種脫鉤、斷鏈的政策,使得前沿領域的科技合作呈現“去全球化”的跡象,也使得我們半導體、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產業鏈安全受到持續擾動。

但是,我在宏觀層面看到越來越多的體制機制優化,越來越有力、精準的資金支持和減稅政策,在微觀層面觀察到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以及社會各界對科學技術發展的關注和躬身入局,也感受到這種力量的累積以及階段性的成果,包括我們在新能源光伏、新能源汽車等多個領域已經日漸成爲具有全球引領地位的競爭者,都讓我有理由相信在創新國家戰略的引領下,新質生產力的代表行業會獲得前所未有的增長機遇期。

聚、狙、舉,挖掘戰略新興產業投資機遇

《21世紀》:日出安盛資本選擇在哪些細分賽道進行投資佈局,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李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是我們團隊持續聚焦的戰略新興產業。我們認爲,從第三次科技革命到第四次科技革命,信息技術進步及其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成爲推動其他領域創新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我們團隊在過去十年時間裡,持續在這個賽道深耕。

從互聯網應用(軟件)到半導體制造產業鏈(硬件),我們越來越深入地理解了這個行業,看到這個行業在中國成長所依託的豐沃土壤(最廣闊、門類最齊全的下游應用市場,如家電、移動終端、新能源汽車等)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需求動能,越來越有能力甄別真正的投資機會,管理投資風險。

材料是整個物質世界的基礎,材料創新與千行百業均息息相關。我們在新材料領域的佈局,與其他兩個投資領域相關,即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的新材料,包括集成電路製造相關的晶體材料、電子化學品材料等,與高端裝備相關的材料,包括鈦材料、高溫合金材料等。

我們理解,高端裝備就是用新材料製造並且由新一代信息技術控制和運行的裝備。對高端裝備的投資,實際上是對我們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材料兩個賽道形成的投資能力的相關性延伸。

《21世紀》:在六年的發展過程中,日出安盛資本形成怎樣的投資風格?

李琦:我們的投資風格可以概括爲“聚”、“狙”、“舉”三個字。“聚”是指專注科技細分賽道,深耕戰略新興產業研究,抓住本輪創新週期最具成長彈性的投資機會,建立洞察,迭代方法,形成真知。

“狙”是指把握驅動行業、公司發展的關鍵要素、核心邏輯、先行指標,持續錘鍊成長拐點識別能力,去僞存真、精準點射。“舉”是指積極的投後管理策略,全程“陪跑” ,以資本助力企業價值提升,實現產融共贏。

《21世紀》:您在多種場合強調要做“懂創業者的投資人”,如何理解這件事的重要程度?

李琦:首先,我們認爲,企業家是這個時代最值得尊敬的人。人類的一切福祉來自於經濟繁榮,創業者正是以人類樂觀的天性主動承擔風險創造了繁榮的人。

然而,創業是一條九死一生的路。創業者不僅需要尊重,更需要幫助。全球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均以實踐證明,科學技術與資本共同催生了國家的創新能力。作爲一家以股權投資作爲主業的金融企業,爲科技創業企業成長提供“聰明資本”、“耐心資本”、“責任資本”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

在與科技創業者共同推進公司治理的過程中,我們對科技企業生命週期的體認逐步深化。我們知道了每一個階段或者每一個具體企業的“痛點”和“堵點”,對於自己作爲投資人的責任和多邊能力也日漸具體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