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大概前12天》導演孟醒|材料學博士,爲何轉導演?
採訪/撰文_君偉
孟醒《大概前12天》這個電影,很年輕、很當下。
它講述都市青年男女的紛繁生活,是一部本土化的“呢喃核電影”。
《大概前12天》海報
故事講的是北京合租的兩個女孩子,同時遭遇感情的雞零狗碎,本來與朋友們約好去杭州看Carsick Cars的演出,卻在臨行前12天狀況百出。
影片入選今年第17屆FIRST青年電影展電影市場產業放映(製作中項目),接下來幾天將在西寧放映。
F IRST產業放映 《大概前12天》 排片
此前,影片入圍海浪電影周WIP製作中項目單元。
這是導演孟醒周遭真實生活改編的電影,人物有來歷,情節有出處,“把庸常生活嚼出珍珠”。
孟醒1993年出生於齊齊哈爾,哈工大材料學本科畢業後,直接去了英國焊接研究所讀博士。
博士畢業後,放棄了學了八年的焊接,反而走上導演之路。棄工科從藝術,如“芭比”,無限可能。
孟醒
小衆先鋒(ID:minor-movie)專訪《大概前12天》導演孟醒,聽她講述八年工科女轉行電影的故事,以及《大概前12天》的創作歷程。
話不多說,上故事。
01
八年焊接工科女,轉行做導演
小衆先鋒:你學的工科,而且在英國讀到博士,這是怎樣一個過程?
孟醒:我是一個成熟非常晚的人,高考時都不知道有藝考這個選項,相當於小鎮做題家,得先學習好。
報專業的時候,家裡人說材料學是哈工大最好的專業,因爲跟航天相關,航天焊接的方向,說這是亞洲第一。
孟醒在焊接
父母覺得學工科穩妥,我就稀裡糊塗地去哈工大讀了材料學。
在哈工大的最後一年,有去英國的交換計劃,我去了伯明翰大學,在那兒的時候,我想再讀一個本科,學電影,但是太貴了。
當時有申請加拿大的電影學校,也申到了。
但同時我又在申請博士的項目(一種學制,本科成績達到一定分數,可以直接讀博士),開始沒抱有太大希望,因爲很多人告訴我英國的獎學金申不下來,但也申下來了。
相當於本科畢業了之後,我有兩個選擇,去讀電影,還是繼續讀博士。讀博士又不花錢,所以我留在英國讀博士了。
孟醒在英國焊接研究所
博士還是材料學,細分的話我是在英國焊接研究所,我在哈工大讀的也是焊接,相當於我讀了8年的焊接,也就是傳統材料的加工工藝。
小衆先鋒:什麼契機下轉行到了電影?
孟醒:我讀博士的第一年,就開始想怎麼轉行這個問題。
當時郝傑的劇組去了英國,我認識了郝傑,他在做《中國女留學生》那個項目,但後來沒拍。
我在劇裡認識了郝傑當時的外聯製片,也是我進的第一個劇組的導演,叫費聿竹。
他做的片子叫《冬去春又來》,2018年我進了組,從非常前期就進了,當時給他做了一點點外聯製片的工作,後來進組做的場記。
費導對我非常好,我當時是志願者,他覺得我沒有經驗,還培訓了我一下。他覺得我想做導演的話,最好的崗位是場記。
從劇組出來後,感覺好像沒太有機會讓別人拍我的東西,沒有辦法證明自己。我就自己寫自己拍,2019年,我拍了第一個短片《36次曝光》,不太成功,現在看的話,完全是一個模仿的習作。
《36次曝光》海報
2019年12月,我博士畢業回國了,然後疫情了……
小衆先鋒:爲什麼放棄讀了8年的焊接,轉行做導演?會後悔嗎?
孟醒:我畢業之後工作過兩個月,在一個芯片公司,當時已經在發展自己的長片了,也有製片人。
所有人都勸我先去工作幾個月,因爲疫情,再加上可以用留學生身份,拿個北京戶口什麼的。
我工作了兩個月,看到公司裡面人的狀態,屬於你一眼能望到頭,他們非常的麻木。公司裡年輕人很少,像我們這樣年紀的人,完全的麻木狀態。
有一個年輕同事,住一個6 人間的宿舍。我說你碩士畢業在這賺的也不少,住6人間的話,你跟你女朋友怎麼辦?他說女朋友自己租房子。我說你想攢錢嗎?他說是,我想攢錢。我說你攢錢是爲了結婚嗎?他說是。我說你想結婚嗎?他說不想。
在那兩個月,我只跟他說過這麼幾句話,我整個人就……不理解。所以我一點也不後悔轉行。
孟醒
然後,最深層次想做電影的原因,可能小時候我就有點想寫小說。
我覺得在電影行業裡面,我最享受的部分,從頭到尾最享受的部分,是我在寫劇本的時候那種單純的快樂。
02
真實故事足夠精彩和濃縮,不怕被人說自戀
小衆先鋒:《大概前12天》是在什麼情況下創作的?
孟醒:我之前寫過好幾個長片劇本,《大概前12天》是我第四個長片劇本。
前三個各種各樣的原因還沒做,可能體量太大了,也不是那種嚇人的大,有幾百萬的,也有上千萬的感覺的,比如上一個項目是音樂劇,去年找了很多樂隊想要談做歌,是一個搖滾音樂劇的電影。
再加上前年的時候拍了一個短劇《總是搞砸的單身女人迪亞!》,去年也拍了一個短劇,這樣的話就一直有人在找我拍劇,包括今年我可能也有個網劇。
《總是搞砸的單身女人迪亞!》海報
我當時有一種危機,我說不行,還是得拍電影,所以我就不去想錢的事了,趕緊先寫一個覺得自己能handle的體量的這樣的一個電影。
恰巧電影是我自己的故事,我之前一直很反對寫自己的故事,但是那段故事足夠精彩和濃縮,讓我覺得我能把我自己的風格跟這個故事很好的融合,我不怕別人說我自戀什麼的。實際上,別人不知道這是我的故事,它也能成立。
我很快寫完了劇本,開始準備籌備了,然後又疫情了。
去年11月開機前兩天,我被封在家裡,很崩潰。但是今年1月份的時候好起來,大家又籌備起來。
孟醒(中)在片場
小衆先鋒:寫自己經歷的話,不可避免會帶入一些主觀,你怎麼避開?
孟醒:我有朋友幫看我劇本,遇到很多很好的創作者,比如雷夏詠,她之前是張律的副導演,以前在我拍短劇時也給我做過副導,她這次相當於我的文學策劃。
她會揪着我的劇本,直接告訴我,她說你寫的這部分我不關心,你把它給我刪掉。她是一個很好的旁觀者,也是一個很好的策劃,揪着我說一點都不好笑,一點都不好,這裡完全不行,給我改掉。然後我會先跟她battle一陣子,或者一起去處理這些東西。
《大概前12天》片場照
小衆先鋒:影片定位爲“呢喃核電影”,這個類型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孟醒:其實我更關心的不是這種電影形式,而是我對於語言特別感興趣,不是說電影語言,是說咱們現在說話的這種語言。
我對於語言節奏特別感興趣,比如說英國電影跟美國電影,他們的口音會導致他們的演戲節奏,以及所有的東西不太一樣。
我到了英國之後,才發現原來英國演員就是跟美國演員不一樣,美國演員上來自己說就好了,跟生活中一模一樣。
所以我其實想探討的是,比如說“呢喃核電影”搬到中國來,這種中國的語言怎麼去做,我自己也在探索這件事情。
呂曉萌在片場
比如演這個戲的呂曉萌,因爲我跟她太熟了,所以我完全知道她生活中什麼樣,就會發現她演戲的時候馬上跟生活不一樣,所以我會調她。
因爲她生活中每一個斷句,臉上每一條肌肉,每一個手勢我都熟,我只要讓她跟生活中一模一樣,就算之後別人覺得這個人怎麼這樣,我也有信心說她就是這樣,我這個人物就是寫的她,她一模一樣。
但其他演員會有些區別,我會盡量讓他們脫離原型。如果讓他們跟原型一模一樣的話,對他們負擔太大,反倒是靠向他們生活中是什麼樣的,不會太接近本來的原型。
小衆先鋒:你的臺詞原劇本也是那樣嗎,還是會讓演員們有一些發揮?
孟醒:發揮得很少。
是這樣的,我會有一個自己的語言邏輯,對於女主角周夢來講,她其實非常痛苦。因爲我寫這段詞的時候她一定要用這樣的節奏和斷句說出來纔有效。
孟醒與周夢在片場
有一場很重要的戲,她們探討人應不應該用洗面奶,我說洗面奶在臺詞裡一定要出現5遍才能達到一個效果,但是她做不到。這場戲我就沒用上。但是其他的戲都還達到了標準的。洗面奶那個是可惜了。
在排練的時候也很去揪這些事情,她們的發揮很少。我讓他們發揮的時候,就說我拍完了,你看能不能再多來點。
03
《大概前12天》,拍給有能量的人
小衆先鋒:“呢喃核電影”的幾個特徵,比如都市男女、慾望或者親密關係、自然對白自然表演、低成本實景,在你的片中都有。你從自己生活中去選材,把它做成一個故事,最需要的能力是什麼?
孟醒:觀察。
我覺得生活中很多東西都很有意思,我很喜歡日本編劇阪元裕二,“把庸常生活嚼出珍珠”其實就是我是“偷來”的人家的創作哲學。
《大概前12天》片場照
我片子中有一場戲,就一直在說說麥當勞,這是我女演員有一天突然和我說的原話,她可以把麥當勞說10分鐘,可以一直說麥當勞。
我們在開機前幾天她跟我說,你知道嗎,我15歲之前從來沒吃過麥當勞。你以爲她要說多大的事兒,就很無語。結果就只是興致勃勃地說了一個很小的事情。
我喜歡的點都是這種很小的,但是怎麼把小的東西寫出有意思,不是那麼容易,很多時候要靠大量地去記錄,去觀察,再從中提出來。
我在寫劇本的時候,會看我幾百個筆記,再在裡面挑有意思的點,看能不能加到這,能不能加到那。
小衆先鋒:也是因爲你身邊的人或朋友們有意思,你能觀察到這些。
孟醒:的確是。我後來看“呢喃核運動”的介紹以及他們的發展史,都是導演跟藝術家生活在一起,演員生活在一起,然後能有一個長期的觀察。
小衆先鋒:年輕人聚在一起。
孟醒:窮的年輕人聚到一起,富的年輕人可能就中產了,伍迪·艾倫那種電影了。
《大概前12天》片場照
小衆先鋒:你表達的東西想跟哪些人共鳴?
孟醒:有能量的人,他們能同頻,能感覺到。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的人會覺得呂曉萌演得too much,但是我覺得她沒毛病,她本人的能量就是這樣,但是有的人會覺得你這不生活,但實際上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不一樣。
《大概前12天》片場照
之前給一個前輩看,他get不到,他覺得這個東西不生活,覺得假,他完全戳到我的點了。
爲什麼最戳我,我這個片是生活流,就是我自己的生活,如果還說不生活的話,那就說明我失敗了,這是我最大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