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三大工程”建設 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政策解讀·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丁怡婷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5日 第 02 版)

日前召開的全國切實做好保交房工作視頻會議要求,“紮實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三大工程’”。推進“三大工程”的意義是什麼?目前工作進展如何?

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應體系、重構市場和保障關係的重大改革,重點是拓展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新路子。城中村改造是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的重大民生工程,重點是消除安全風險隱患,改善居住環境,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統籌發展與安全、提高城市韌性的重大舉措,重點是平時用得着、關鍵時刻能用得上。

“‘三大工程’着眼於房地產長期健康運行與穩定增長,力圖解決結構性問題、供需錯配等長期問題,是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重要抓手。”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爲。

惠民生,讓居住條件更舒適更安全。浙江工業大學中國住房和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虞曉芬認爲,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有助於完善“市場+保障”的住房供應體系,更好滿足工薪收入羣體剛性住房需求;城中村改造後,居住條件和環境品質將得到改善,居民能享受更高質量的教育、更完善的商業與醫療等配套以及物業服務,更好融入城市生活,深入推進以人爲本的新型城鎮化。

穩增長,帶動房地產相關投資消費。推進“三大工程”建設,將拉動設計、施工、建材、家裝、家電、物業服務等產業和產品需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三大工程”拉動了房地產開發投資0.6個百分點。以深圳爲例,2023年底首批13個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項目集中開工,房源合計1萬餘套,總投資約125億元。

促轉型,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打造宜居韌性城市。虞曉芬介紹,保障性住房建設最終是要實現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場滿足多層次多樣化住房需求,建立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城中村改造有助於消除安全風險隱患、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打造一批“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則有助於補齊臨時安置、應急物資保障短板,推動城市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發展。

當前,各地各部門抓緊推進“三大工程”建設,完善土地、財稅、金融等各項配套支持政策,推動一批項目落地實施,形成實物工作量。

保障性住房建設方面,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商品房庫存較多城市,政府可以以需定購,組織地方國有企業以合理價格收購一部分存量商品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中國人民銀行提出設立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給予支持。

“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和單位將推動地方動態更新正式項目清單,搭建銀、企、政對接平臺,定期向銀行機構推介項目,共享項目融資信息,加快項目授信投貸。針對一些地方在“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用地指標缺乏、用地報批難等問題,自然資源部相關司局重點從用地計劃保障、供地支持、規劃許可管理、應急狀態下土地使用等方面細化完善支持政策。

城中村改造方面,根據《關於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對符合條件的城中村改造項目,中央通過現有渠道適當給予補助。將符合條件的城中村改造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範圍。目前,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已發放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1800多億元。

“加快推進‘三大工程’,既是利民之舉,又是發展之計,也是轉型之策。今年重點就是抓開工建設、抓質量安全,儘快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