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大學運用科技記錄分析 翻轉檯遠洋漁業血汗污名
臺灣遠洋漁業的血汗勞動屢被國際點名,中正大學團隊拿下國家型重要計劃,將透過科技智慧觀察紀錄,爲臺灣建立一套透明、可稽覈且不能被竄改的海上聘僱管理模式。(中正大學提供/張亦惠嘉縣傳真)
臺灣的遠洋漁業在全球富有盛名,但卻時常被國際點名血汗,中正大學跨領域團隊日前獲得科技部「2030跨世代臺灣社會發展政策研究計劃」補助,3年內將與9艘遠洋漁船合作,運用科技觀察記錄並分析海上過勞、霸凌及職安等問題,希望爲臺灣遠洋漁業建立一套透明、可稽覈的聘僱管理模式,翻轉檯灣遠洋漁業的血汗污名。
臺灣遠洋漁業包括漁工超時工作、遭扣留身份證件、船上管理涉及暴力、不當苛扣薪資及飲食安全衛生等時常被國際點名違反人權,去年臺灣漁產品更被美國勞動部列爲強迫勞動清單,是臺灣迫切解決的議題。
中正大學勞工系副教授劉黃麗娟與中正勞工系教授王安祥、資工系教授遊寶達、資工系教授熊博安組成跨領域團隊,提出「以科技完善海上人權保護與永續發展:建立以人爲核心的遠洋漁業合宜勞動政策」計劃,目前與臺灣區鮪魚公會合作,徵求船東意願。
劉黃麗娟說,目前規畫在船隻的甲板、走道上裝設攝影機,並運用行爲辨識、區塊鏈、大數據分析等建置系統,即時記錄船員休息、工作時間與漁撈動作,並從蒐集的資料中分析海上工作行爲,甚至可從肢體動作的影像判讀是否過勞、遭霸凌及危險動作等問題,並提出預警。
劉黃麗娟表示,遠洋漁船進入漁場後開始進行密集捕撈作業,且高度依賴人力,甚至無法隨時中止,讓捕撈作業更難比照陸地上法定工時的規定,加上不透明的跨國招聘和管理模式都是讓臺灣遠洋漁業變成血淚漁場的原因。
中正大學表示,科技部徵求「2030跨世代臺灣社會發展政策研究計劃」,全臺包含中正大學僅5個計劃獲得3年約1500萬元補助。近期中正團隊也着手進行漁船實地勘查,希望能改善遠洋漁業生態的結構性問題,朝永續發展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