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三輕走入歷史,老油人很感傷!
黃世澤
蔣經國十大經濟建設「中油三輕」,奠定臺灣經濟發展的基礎,運轉三十五年後,於5日走入歷史,臺灣這塊土地將不在興建經油裂解工場,政府規畫石化工業將朝「量在國外、質在國內」發展,老油人很感傷。
三輕是臺灣第三套輕油裂解工場,隸屬於中油公司,這套設備採用史東韋伯斯特的製程,於67年2月試爐完成量產,年產乙烯約23 萬公噸、丙烯11.5萬公噸、丁二烯3.5萬公噸等。三輕是臺灣經濟發展的基礎工業,這次走入歷史,很多當初參予試爐的老油人有可惜、有不捨。中油說,第三輕油裂解工場自開工運轉至今已達35年,無論在能源耗用、或是在污染物排放管制方面,都沒有辦法跟新一代的輕油裂解工場競爭。三輕也因設備老舊,產能有限,無法滿足下游石化業者需求,於是提出就地更新計劃,改建全新工場,年產72萬公噸乙烯的輕油裂解廠。
中油表示,三輕四日開始停爐、除役之後,大約需要半年的時間,纔有辦法將公用系統、進料系統、出料系統、以及操作人員等,順利轉換全新工場,因此,乙烯規劃年產能72萬公噸的中油六輕,預定在明年2月,才能正式量產。
中油說,目前中油三輕、四輕、和五輕的乙烯年產能合計約111.5萬公噸,三輕除役,加入六輕之後,乙烯年產能合計將增至148.5萬公噸,增幅約33.18%,可望更充裕供應下游石化廠商所需原料。
臺灣石化工業面臨環保團體的抗議及毗鄰居民「很」不歡迎,經濟部定調未來石化政策「量在國外、質在國內」,臺灣已經不可能擴充石化產業,中油三輕走入歷史,新六輕接棒後,將來不會再有七輕、八輕…. 的全新工場,臺灣石化工業僅有維持現狀,老油人很感傷,大環境無法讓石化工業深耕臺灣。
●作者黃世澤,高雄,資深媒體人,主跑石化產業新聞多年。本文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