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廚房進社區 老人就近吃上熱乎菜

中午開餐時間,西三旗街道建材東里社區的養老助餐點內迎來了不少用餐居民,這裡已經成爲不少老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做飯愁、吃飯難是困擾不少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難題。針對老年人的“食”事兒,當下,本市各基層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有益探索,在海淀區西三旗街道,去年10月建成的中央廚房給社區老年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一個電話提前預訂,第二天就能吃上新鮮熱乎的飯菜;餐食在中央廚房做好之後由專車每天定時定點送到社區,菜色日日不重樣,乾淨衛生有保障;老年人買飯有優惠,腿腳不便的還可以幫老人送餐上門……西三旗街道建設的“中央廚房+社區助餐服務網點+配餐/送餐入戶”多層次社區養老助餐服務體系已經覆蓋了28個社區,成爲當地不少老年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這一服務模式在服務老年人的同時也在爲社會公衆創造便利。

每日菜譜不重樣十幾元能管飽

8月29日中午11時許,位於海淀區西三旗街道建材東里社區的養老助餐點內,剛出爐的菜品和主食冒着騰騰熱氣,當日的主菜有水煮肉、熗炒圓白菜、紅燒獅子頭、清炒土豆絲,主食有餡餅、饅頭、油餅,還可以配個煎雞蛋。附近的老老少少早就聞着味兒來了,有的拿着餐盤打飯在食堂直接用餐,有的則專門帶了飯盒打飯回家吃。

去年10月23日正值重陽節,中央廚房正式開業,緊挨着中央廚房的建材東里社區養老助餐點也向居民開放。自開業以來,78歲的馬志勝就成了這裡的常客。“我就住在附近,溜達過來只要5分鐘,上午在社區文藝團體剛參加完活動,順道就來這裡吃飯了。”這一頓,他餐盤裡的三個菜堆成了一座座小山,配了一份米飯和一個饅頭。“這還是要的半份的量,一共才花了20元左右。菜量很足,夠我和老伴兒兩個人吃一頓了,準備再帶個菜糰子給她。菜品低油低鹽,特別適合我們老年人的口味。”

在入口處的電子屏上,這一週的菜譜明碼標價,素菜每份10元,葷菜每份14元,要是想吃得好點,可以點階梯菜,一份16元到22元不等,還有更精緻的小份菜可供選擇,豐儉由人。白菜豬肉餡餅、黃金髮糕、蔬菜窩頭、千層芝麻餅、黃瓜豆包、糖三角……各色主食也十分家常,都是老年人喜愛的口味。一份菜若是吃不完,則可以買半份,一般老人十幾元就能吃飽。60歲以上的老年人還可以享受價格優惠。

目前,該中央廚房就位於建材東里社區硅谷先鋒小區內,整體由西三旗街道投資建設,委託“曜陽養老”品牌旗下北京慈匯佳養老服務有限公司運營管理。中央廚房負責人郝圓媛介紹,第二天若是需要用餐,老人可以撥打服務熱線,或加入爲老服務微信羣,或是關注公衆號預訂,每天這裡的出餐量在700份左右,最高可達1000份。

閒置空間建成養老助餐點

其實,用餐一直是西三旗街道養老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西三旗街道轄區面積8.23平方公里,下轄28個社區,是中心城區未來產業空間聚集並增量發展的重要承載地。轄區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3.6萬人,佔比21%。“三失一獨一高”等困難老年人基數大,戶籍老年人中,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4200餘人,失能、失智、殘疾老年人達1000餘人,60歲以上孤寡、獨居老年人也有1000餘人,還有部分低保低收入、高齡特困人羣。由於近年來區域發展轉型,高新技術企業日益聚集,大量老年人隨子女遷入,老年人“做飯愁、吃飯難”問題突顯,高齡、空巢、失能老年人對在“家門口”吃飯、送餐上門等服務需求強烈。

圍繞“七有”“五性”工作要求,西三旗街道通過“社區議事廳”面對面商量、深入一線問卷調查研究,瞭解各社區老年人口、分佈狀況、用餐服務需求以及重點保障對象基本情況,研究社區助餐點位設置。在前期調研中,14個社區1000餘名老年人的調查樣本顯示,有將近90%的老年人家庭有養老助餐需求。於是,西三旗街道便將中央廚房建設作爲地區養老助餐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環節,並列爲一把手工程,多次召開建設工作專題會和協調會,大家商量着辦,研究部署選址規劃、服務定位、隊伍建設、設備選購、物流管理等工作。中央廚房的位置選在了硅谷先鋒小區內的閒置空間,343平方米的範圍內包含了“1廳13間”,即前端的助餐廳,以及後端的主食加工間、副食加工間、熱力消毒間等功能性房間。

有了中央廚房,還需要建設發放餐食的助餐點。按照“由北至南,階梯推進,逐步延伸”助餐點建設思路,在28個社區逐步拓展助餐點,如今已經建成了21個。結合社區更新工作,這些養老助餐點的選址可謂五花八門:有的是社區閒置已久的空間,有的是物業專門騰出來的空間,有的位於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內,有的則直接開進了居委會……只要能擠出地方來,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也要優先滿足老年人的用餐需求,大大小小的空間都被盤活利用起來。郝圓媛表示,這些助餐點的位置設定都經過測算,一定在老年人出門步行15分鐘範圍內。

每天10時左右,三輛滿載着飯菜的配送車就從中央廚房出發了,按照北線、中線、南線三條線路,前往各個養老助餐點送餐。餐食分發完畢之後,再由車輛統一將餐盤迴收、清洗、消毒。藉助這些社區養老助餐點,新鮮熱乎的飯菜被送到了老人家門口。老年人可以選擇堂食、打包或配送上門,支持線上支付、養老助殘卡支付及現金支付等多種方式。

中央廚房經營保證微利可持續

中央廚房、養老助餐點建起來了,但這類帶有普惠性質的老年餐如何提升盈利能力、保證運營的可持續?郝圓媛坦言,這也是他們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首先,從需求端來看,街道級的中央廚房覆蓋範圍廣、現實需求量大,通過建設分散在各處的養老助餐點,能夠覆蓋越來越多的人羣,可以從需求端保證市場體量。

其次,經營思路也是關鍵,提供的餐食在保證安全、健康的基礎上,也要適應老年人的口味。郝圓媛表示,社區助餐點會根據條件同時供應早餐、午餐以及階梯菜、小份菜,並推出符合居民個性化需求的重陽節壽桃、春節熟食等重點節假日特色食品。“我們的菜品經常變着花樣,每個月推出一些新內容,也讓後廚師傅輪轉起來,讓老年人總能吃到不一樣的食物。通過這些方式,我們想辦法去挖掘和滿足市場需求並提供高質量供給,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在定價方面,郝圓媛說,老年餐充分考慮了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採用公益性與市場化相結合的定價方案,確保低於同類餐品市場價格。一方面是優先保障好基本養老服務對象用餐需求、用餐價格,另一方面,中央廚房也對地區其他人羣、商務樓宇提供服務,但是價格上浮10%至20%。在成本方面,社區助餐點的建設充分依託社區公共服務空間,比如黨羣活動中心等場地,助餐服務人員招募社區志願者參與,進一步降低租房和運營成本,通過“增收益、降成本”,確保運營公司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如今,服務老年人用餐的網絡在西三旗街道越織越密、越織越牢。“經過一段時期的摸索,我們逐步實現了微利可持續,保證老年人吃得起、吃得好、吃得方便、吃得放心、吃得健康。”郝圓媛說。

文並攝/本報記者蔣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