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政力挺15城,城市更新行動蓄勢待發

近期,一項關乎中國城市發展與樓市格局的重大決策悄然落地——財政部與住建部聯合宣佈,自2024年起,中央財政將定向支持一批城市開展城市更新行動,首批共選定15座城市作爲示範點。此消息一出,立刻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熱議。

這份城市名單中,石家莊、太原、瀋陽、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青島、武漢、東莞、重慶、成都、西安等赫然在列。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名單在地域分佈上呈現出鮮明的特點:大灣區僅東莞一座城市入選,而長三角區域,特別是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佔據了顯著位置。這一佈局並非偶然,而是基於國家對首批示範城市定位的明確原則:即側重於超大特大城市及長江經濟帶的大城市,旨在通過這些城市的更新改造,引領帶動區域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與結構優化。

城市更新行動涵蓋廣泛,包括城市地下管網的現代化改造、污水管網的全面覆蓋、市政設施的升級完善以及老舊社區的煥新。中央財政投入的同時,也明確規定,城市更新資金不得與2023年的其他中央財政資金來源重複使用,如增發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等,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爲何此時推出城市更新計劃?其背後蘊含多重考量: 首先,城市更新作爲“大基建+房地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刺激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在當前經濟承壓之際,通過啓動新項目來穩增長、保就業顯得尤爲關鍵。 其次,此舉旨在提升城市中心地帶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改善環境質量,進一步凸顯大城市的戰略價值。 再者,城市更新的核心在於老舊區域的改造,這不僅直接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還通過改善舊房條件,激發新的購房需求,加速房地產去庫存過程,進而提振財政收入。

對於入選的15城而言,它們將獲得來自中央的政策扶持與財政補貼,補貼額度依據地區差異而定:東部城市不超過8億元,中部城市10億元,西部城市及直轄市上限爲12億元。如此一來,上海、成都、重慶、西安等直轄市可獲最高12億元補助,中部的太原、武漢等城市則爲10億元,東部的南京、杭州等爲8億元。儘管數額看似不多,但這釋放的政策信號意義深遠,預示着中央在大基建投資上更加註重效率與針對性,不再盲目撒網,而是集中資源於最具潛力的區域。

未來的城市競爭格局,馬太效應將進一步放大。資金和人口將持續向大城市流動,中小城市面臨資金短缺、基礎設施老化、教育資源整合、居住環境惡化等問題,年輕人口流失速度恐將加快。面對此情此景,三四五線城市若想通過棚戶區改造等方式激活樓市,恐怕難度頗大,且需謹防負面效應。

各大城市已紛紛響應,制定城市更新的具體規劃。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九次提及城市更新,計劃大規模改造老舊社區、工業區和商業區,如推進“兩舊一村”改造,外灘“第二立面”更新等項目,力求拉動經濟增長。瀋陽則強調城市有機更新,涉及數百個老舊小區和基礎設施改造,同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和綠化空間擴展,努力構建北方特色公園城市。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