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OPEN HOUSE啓動 24年來首度線上舉行

中研院今年度院區開放參觀活動全線上舉行,民衆在家也能即時參與。(中研院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中研院院區開放《Gather Town》線上活動互動實景,民衆在線上聚集與海洋布景合照。 活動取自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當我們羣聚在一起聽見海洋之聲」。(中研院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受疫情影響,今(30)日登場的中研院院區開放(OPEN HOUSE)參觀活動,首度以全線上方式舉行,由數理、生命及人文三大學組推出59場演講座談、49場展示體驗及豐富的科普影片,主題涵蓋防疫歷史、氣候及環境變遷、AI與假新聞等熱門議題。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今年是第24年舉辦院區開放。中研院在追求頂尖研究的同時,也希望善盡社會責任,透過科普活動啓發學子對知識的熱忱,探索未知。今年院區開放的所有活動都在線上舉辦,但民衆仍熱情響應,首日上午就吸引了4萬多人次的參與,並持續增加中。

在主題演講方面,中研院今年安排的院區開放主題演講爲「COVID-19的人文省思」,從歷史及社會角度出發,探討疾病對人們的影響。今日上午由中研院3位疾病醫療史學者,帶大家回顧史上幾次傳染病大流行時,人們如何面對?議題不僅緊扣時事,更提出歷史省思,影片首播,即有上百位民衆於線上同時聆聽。

中研院指出,今日講題從歷史上的傳染病反思當今新冠肺炎疫情。近史所雷祥麟研究員兼所長,以「想像釋放病毒的自己?」爲題,透過此波新冠肺炎疫情及20世紀初的滿洲鼠疫,探討臺灣及美國口罩文化差異的歷史線索;史語所李尚仁研究員聚焦於英國醫學界,對於「麻風是否爲傳染病」這個問題進行研究辯論;同爲史語所的巫毓荃助研究員,則討論日據時期政府流感的防疫對策,及當時在我國造成的公衛危機與社會影響。

中研院認爲,除了疫情,氣候變遷的議題已不容忽視,因此院區開放也推出相關研討會及演講。包含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從IPCC-AR6看臺灣氣候變遷的挑戰」,談聯合國組織的海平面上升報告;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風與海」講解風、海的互動關係對臺灣海洋環境的影響;經濟學研究所則推出「臺灣如何由淨正碳排放的經濟體轉型爲淨零排放,更進一步成爲淨負排放經濟體」,一起探尋環境、經濟及社會公平的三贏方案。多項活動於本(10)月初開放報名後,有上百位民衆登記,今日不少觀衆在線上互動提問,氣氛熱絡。上述這些精彩的演講影片亦將於播出後留存於網站上,讓更多人可以溫故知新。

此外,中研院提到,搶搭居家防疫期間的線上會議熱潮,史語所、原分所等單位主打以《Gather Town》平臺舉行,讓民衆像是操作RPG遊戲,可在其中尋寶、互動。物理所打開量子力學大門,教你如何打造一臺量子電腦。資訊所則介紹人工智慧製造惡意的假新聞,也能幫助我們破假、擊退不實訊息;天文所則與繪畫師、動畫師跨界合作,推出東方風格的水墨動畫作品,用以詮釋恆星演化過程。

中研院強調,今年活動特別加碼爲4天,橫跨兩個週末日,讓民衆在家看科普,徜徉科學新知;還可參加線上集章,換取學習時數,有機會獲得限量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