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鄉村活力 給留守兒童更多關愛(新視點)

“‘十四五’規劃綱要對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總體部署。踐行這樣的發展理念,從長期來看,留守兒童問題必將得到緩解。”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表示。

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給予關心關愛。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意見》,各地陸續建立完善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機制體系。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全社會關愛保護兒童的意識普遍增強,兒童成長環境更爲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

“一般將留守兒童定義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16週歲的未成年人。”葉敬忠介紹,根據民政部統計數據,截至“十三五”末,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43.6萬名,比“十三五”初期下降了28.6%。

專家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主要呈現出幾個特徵。一是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普遍面臨父母缺位親情關懷和家庭教育不足的困境,容易對自我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產生消極影響。二是留守兒童低齡化與留守週期延長。很多年輕父母在子女幼時就外出務工,代之以更爲長期的祖輩監護。

隨着社會的發展變遷,這一羣體還面臨着一些環境上的新變化。比如,年輕人離鄉發展,地區撤點並校,造成了村莊空心化和鄉村教育上移,留守兒童的生活圈子缺乏活力

葉敬忠認爲,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要致力於爲留守兒童提供更多關愛服務。“我們研究發現,家庭、學校社區是與留守兒童聯繫最緊密的社會小環境。因此,可選擇從這3個維度着手。”葉敬忠說。

很多專家建議,在家庭層面,要讓外出務工父母認識到,除了必要的經濟支持,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心理關懷;在學校層面,應採取更多措施關心留守兒童,有條件的地方可考慮適當恢復被撤併的村莊小學,使留守兒童就近入學;村莊則應加大投入,儘可能提供多元化物質保障,增加文化設施場所,爲孩子們提供更有益的成長環境。

近年來,我國已出臺相關政策和服務保障,如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組織“小候鳥工地”等活動;在全國廣泛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陣地,向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提供課後輔導、生活救助、心理疏導、情感撫慰等關愛服務。截至目前,全國範圍內已建立了5.6萬名鄉鎮街道)兒童督導員、67.5萬名村(居)兒童主任的基層兒童工作隊伍

葉敬忠表示,從長遠來看,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解決還有賴於鄉村的全面振興。值得欣慰的是,隨着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我國大力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重塑鄉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活力。隨着財政投入和扶持政策向農村地區傾斜,越來越多的農村地區正在蓬勃發展,更多的農村孩子在父母身邊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