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穩中求進 兩岸團隊需創造和平

中國時報社論

陳建仁內閣的新人事眼花繚亂,但隸屬於總統職權的兩岸團隊以求穩爲先。如果說詹志宏、邱垂正的對調聊勝於無,樑文傑進入陸委會則稍顯意外,吳美紅雖外放海委會,但留在國安團隊。蔡總統看起來仍然緊握兩岸事務大權,但如果只抓權而不做事、只求穩而怕出事,兩岸關係不僅難有起色,反會更加兇險。

僵化兩岸路線 浪費人才

蔡總統當政7年,兩岸人事變動不可謂不頻繁,但總給人一種左手換右手,或是下跳棋的感覺。以回鍋擔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李大維爲例,他過去7年間在蔡總統身邊轉了一圈又一圈,不過是扮演「工具人」角色。再來看新任陸委會副主委詹志宏,這位深度參與辜汪會談的老臣,本應發揮重要作用,但大環境絕非憑個人之力就可改變,詹志宏勤勤懇懇輔佐蔡總統到現在,也沒能打開兩岸僵局。

關鍵還是蔡總統的兩岸路線。一句「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論述,徹底堵死其任內兩岸關係轉圜的可能性。早在蔡總統2016年提出「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作爲「既有政治基礎」處理兩岸關係以來,從首任陸委會主委張小月表示「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到現任主委邱太三2年前履新時主動談及九二共識,蔡政府兩岸論述尚有模糊空間,但互不隸屬論上升爲「四個堅持」,就變爲難以卸下的包袱。

不可否認,邱太三、李大維鮮少對大陸口出惡言,吳美紅曾參與「馬習會」全過程,詹志宏更可以稱得上兩岸制度化協商奠基者,甚至連樑文傑也是民進黨內熟稔中國事務的新系中生代,但蔡總統的兩岸路線擺在那裡,與北京的結構性矛盾難以化解,再出色的人才也是浪費。一方面陸委會、海基會已經變成養老院,另一方面大陸事務又不容總統親信以外的人染指,兩岸政策恐又淪爲作文比賽、演講比賽。

邱太三自詡新的兩岸團隊「穩中求穩」,而非「穩中求進」,意思非常清晰,那就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觀察當前蔡政府對疫後兩岸交流的態度,便可略知一二:首先,蔡政府不再像過去3年那樣,刻意刁難、戒備或批判藍營以及地方縣市與對岸官方的交流互動,畢竟去年選舉展現的主流民意是,臺灣民衆對「抗中」心生厭倦,樂見兩岸對話。此刻,蔡政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起碼算是從善如流。

恢復民間交流 避免挑釁

其次,蔡政府對疫後兩岸恢復交流的態度,也從原本的謹慎、保守,變爲順水推舟。小三通春節專案即將結束,既然大陸內部疫情已經平復,對臺灣影響有限,如無意外,蔡政府有望恢復小三通正常運轉,而海基會將重辦大陸臺商春節聯誼,更像是蔡政府爲恢復兩岸客運航線做鋪墊。

不難看出,新兩岸團隊的工作重心是經濟、民間交流面向,優先處理不涉及兩岸協商的單邊事務,既避開敏感度高的政治議題,也無意調整「四個堅持」的基本立場。不過,兩岸情勢如此緊迫,早就不存在「先易後難」的權利,面對美國衆議院議長麥卡錫若來臺可能再度觸發臺海軍事風暴,及2024選前兩岸關係高危期,新兩岸團隊務必秉持進取心,在恢復兩岸民間交流同時,還要破解難題、化解危機。

新兩岸團隊至少應讓對岸瞭解到,未來即便可能出現麥卡錫來臺等事件,臺灣也無意挑釁大陸、製造衝突。如此一來,陸委會、海基會應該多講「以兩岸條例處理大陸事務」、少講「以互不隸屬界定兩岸關係」。畢竟這兩者都是從蔡總統自己嘴中說出的重要主張,既然互不隸屬論難以收回,不如反覆向對岸和公衆強調,政府處理兩岸事務始終以《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作爲法理基礎。

新的一年,美中競爭雖然激烈,但雙方領導層至少有意摸索和平共處之道,臺灣只有主動創造和平的條件,纔會避免被利用爲戰爭的引信,相信這是新的兩岸團隊面對的最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