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財經團隊新面孔 改革更需新氣象

中國時報社論

準總統賴清德上任後的新內閣人事大致底定,16日由準閣揆卓榮泰公佈第3波財經內閣人事,令人耳目一新,包括新任經濟部長郭智輝、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數位發展部部長黃彥男和國科會主委吳誠文,都是從企業與學界借將,完全跳脫政黨派系的窠臼,與先前兩波人事大不相同。如果再加上已內定但尚未公佈的財政部長莊翠雲、主計長陳淑姿和任期制的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數位財金八人小組」只有楊金龍與莊翠雲是續任,其餘都是官場的新面孔,也讓卓內閣頗有新人新氣象之勢。

AI掛帥 打破舊框架

本次賴清德、卓榮泰主導下的財經新閣有三大特色,首先是黨政色彩明顯淡化,除了相關人選多來自學界和產業界,且多數都是無黨籍,符合賴清德跨黨派、跨世代、跨領域的理念之外,專業形象也有助於阻絕酬庸的聯想。二是舉才範圍脫離傳統思維,這次財經新閣頻爆黑馬,且打破內升傳統,崇越集團董事長郭智輝出任經濟部長、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彭金隆擔任金管會主委,打破政治圈用人的舊格局,應該算是「非典型」。第三則是AI掛帥,卓內閣訴求行動創新AI內閣,卓榮泰更以「智慧創新」定調財經人事,人選名單因而有濃濃科技風,像是黃彥男爲臺灣資通訊領域的頂尖專家;劉鏡清曾在IBM任職;吳誠文則是催生工研院南方雨林計劃的推手、IC領域的佼佼者。

從賴清德當選總統後馬上安排產業請益之旅,且所涉產業涵蓋高科技、傳產、農業及軍工產業、地方創生等,凸顯「產業優先」的政策思路,AI內閣的口號更顯示本波內閣用人兩大綱領就是行動力和創新。對於新閣揆願意打破疆界、開創新局,用人唯才,新人事沒有鮮明的政黨、派系色彩,多是業界深獲肯定的專家,外界多期許財經新閣可結合實務歷練,引領產業轉型、數位創新和金融變革。

但在此同時,蔡政府時代留下一些備受批評且亟待解決的難題,都等着賴政府提出新的方略。除了產業界在意的「五缺」應該如何有效解決,還有缺電又無法及時供應綠能的能源政策,是否該啓動核能,對財經團隊是一個大考驗。此外,怎麼壓抑蠢動的通膨預期,也都是新內閣在引領企業數位、淨零雙軸轉型時必須面對的難題。新內閣找到對的人,更必須走對的路,才能帶領檯灣經濟穩健前行。

政策變革 要走對的路

此外,新內閣一定要「接地氣」,特別是本次來自產學界的閣員爲數不少,如何連接「雲端」和「地端」,把理論和實務經驗化爲具體可行的政策,是新閣員首要之務。再者,本次新閣人才可說個個都是巧婦,但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如何妥善整合資源及政策,促進部會間溝通合作,讓各部會在這些學有所長的長官帶領下,不至於各彈各的調,對行政院是一個考驗。

另一個則是新閣的人和問題,這又分爲對內和對外。由於本次財經內閣人選多數是外找而非內升,不論出身學界或產業界,是否可與原本的公務體系融合不無疑問,畢竟政策推動很難僅靠主政者一己之力。對外則因目前立法院朝小野大,新任財經閣員若「本色演出」,維持在學界或業界時的直言不諱,難保不會再成爲第2或第3只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因爲政策說明和溝通也是部會推動政策時不可或缺的能力。

科技是臺灣的優勢,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這也反映在這次財經內閣的用人哲學AI化。卓榮泰即直言,臺灣已在全球產業供應鏈扮演要角,「掌握科技運用的速度,將決定國家成長的速度」。不可諱言,不論AI、半導體、資通訊等,都是臺灣未來重要的優勢,然而,產經政策絕對不能僅有科技而忽視其他產業,獨尊科技的產業政策絕非臺灣經濟之福。

新內閣的考驗,除了兩岸關係,國際政經情勢變化和產業發展政策也絕對不容忽視,包括年底美國大選及近期以哈衝突升高,都會對經濟、金融的穩定形成變數,更不要說市場新制例如會計準則和淨零碳排對業者的潛在衝擊。新財經團隊的考驗可能更艱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