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扈從美國 半導體政策惡果已現

中國時報社論

臺積電亞利桑那州廠進度落後,遭當地工會領袖批評用此當藉口,想引進低工資的外籍勞工,搶他們的工作。臺積電寄人籬下,有口難辯。在臺積電赴美投資設廠展開後,國內曾爆發一場小小的辯論,反對者指這個投資讓臺積電變「美積電」、造成臺灣人才外流、是半導體的「去臺化」,官方當然強力反對這種論調。但現在這個辯論的初步答案出來了:去臺化無疑,臺灣經濟受損,而且在海外廠的管理和文化差異都出現難題。某個角度而言,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已經隱晦的證實了。

美工會批臺搶工作

楊金龍上週在一場論壇上發表專題演講,提到美、日、歐等國爲確保供應鏈安全,拉攏臺灣半導體大廠前往設廠時指出,這種作法有三大好處:鞏固大客戶、降低斷鏈疑慮、紓解臺灣資源過份集中半導體的壓力。但也有三大挑戰:業者面對建廠與營運成本高及管理等問題、恐削弱臺灣半導體產業聚落完整性,及恐影響臺灣投資與就業動能。

依照楊金龍的說法,半導體多國投資的好處以廠商得利爲主,但挑戰卻是整體社會與經濟承受爲主,這個惡果,隱約之間已來到,臺灣的投資已有影響,而且其負面影響有可能會持續出現。

美國在川普任內對大陸發動貿易戰、關稅戰,之後並演變爲以半導體爲核心的科技戰,在此過程中,美國發現本身的半導體制造能力不足,自制率只有1成多,特別是尖端製程的半導體幾乎掌握在亞洲國家手上主要就是指臺灣的臺積電,因此以幾乎半強迫的方式要求臺積電赴美設廠,當時張忠謀就表示反對。

蔡政府不僅未能站在企業與臺灣經濟長期利益立場看待此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協助美國政府「促成」此案,蔡英文並稱這些作爲是「打造民主晶片供應鏈」。美國的晶片法實施,要求參與廠商把所有商業機密拱手掏出,臺韓廠商皆表疑慮,蔡政府未能站在企業與臺灣利益立場發聲,向美國爭取應有的權利;相較之下,韓國政府則出面爭取到對韓廠較寬鬆或甚至是例外條款。

更具體來看,楊金龍口中半導體多國投資「恐影響臺灣投資與就業動能」,已反映在經濟數據上。上週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第二季經濟成長率概估1.45%,低於3個月前預測的1.8%,因此全年經濟成長率已難「保2」了。

半導體競爭力弱化

原因非常明確,受半導體投資減少影響。臺灣的民間投資長期都靠半導體撐場面,主角當然是臺積電,過去幾年更明顯,但臺積電的資本支出已趨向保守:去年原規畫400到44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到去年10月時降到360億美元,降幅1到2成。今年規畫的資本支出320到360億美元,未來是否調降則待觀察,但機率非常高。

臺積電的調降營收、資本支出等受到幾個因素影響,從過去幾年全球半導體大幅擴廠的供過於求、到世界景氣趨緩都是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歐、美、日都爭相建立與提高本身的半導體制造能力,大陸更是不計成本的投入半導體產業以掙脫美國的「卡脖子」,長期而言,臺灣的「半導體多國投資」勢必弱化臺灣的半導體實力,其佔全球比重一定降低。

去年11月臺積電首度以包機把300多名員工載到美國時,外界曾指稱此爲臺灣人才外流、半導體去臺化、把臺積電變「美積電」,官方當然衆口一致反駁:官員說這是更壯大臺灣的半導體。但事實上,美國施壓要臺積電去設廠就是爲了提高其半導體自制率,這件事本身就是百分之百的「去臺化」;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就多次表示,想到尖端晶片有9成依賴臺灣、影響國安,就讓人徹夜難眠。

美國誠然是臺灣最重要的盟邦與支持者,但臺灣利益也絕對不是百分之百與美國利益符合,而美國的政策作爲必然以美國利益爲考量;就以臺海安全而言,臺灣最大利益是「避戰保臺」,但美國最大利益顯然是把臺灣「武裝成刺蝟」跟大陸火併,美國藉此從中獲利,就如俄烏戰爭一樣。而半導體政策中,臺灣與美國利益也明顯不完全一樣,臺灣切勿愚蠢到被賣了還幫人家數鈔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