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樓市,大動作!今起施行
各地購房支持政策密集出臺。
9月1日,重慶調整優化了房地產交易政策,其中,取消了限售政策,購房取證後即可上市交易;優化住房套數認定標準,擬購房所在區沒房的認定爲首套房,已出租住房不納入住房套數;同時,支持“以舊換新”,給予每套新購住房不低於總房款0.5%的補貼。
8月31日,浙江金華調整優化公積金使用政策,其中,加大租房提取支持力度,優化其他住房消費提取,支持購買保障性住房使用住房公積金。
同時,湖南長沙寧鄉發佈穩樓市新政,提出加大購房補貼力度、發放人才購房補貼等。
重慶優化房地產交易政策
9月1日,據“重慶發佈”公衆號消息,重慶調整優化房地產交易政策,9月1日起施行。
其中提出,調整新購住房再交易管理。自2024年9月1日起,凡在重慶市中心城區新購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的(以網籤備案時間爲準),取得《不動產權證書》後即可上市交易。
同時,優化住房套數認定標準。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在重慶市申請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購買商品住房時,僅覈查家庭成員在擬購住房所在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的住房情況,家庭成員在擬購住房所在區縣無住房的,認定爲首套房。
居民將重慶市內自有存量住房盤活用作租賃住房,且取得租賃合同備案證明的,在重慶市購買住房時已出租的住房可不納入家庭住房套數計算。
支持商業銀行按認定的住房套數發放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加大讓利力度。
另外,支持住房“以舊換新”。對2023年9月1日以來出售重慶市內自有住房,並於2024年9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心城區購買新建商品住房(以網籤備案時間爲準)且完成契稅繳納的,由中心城區各區政府(管委會)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給予每套新購住房不低於總房款0.5%的補貼。鼓勵各區政府(管委會)加大補貼力度。
此外,加快存量商品房去化。開展收購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堅持“以需定購”,組織區縣政府和有條件的國有企業加大收購力度,積極爭取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政策支持,推動條件成熟的項目儘快落地,切實做好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鼓勵區縣政府將擬實施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的存量住房納入收購範圍,按照不高於徵收評估價和自願的原則組織收購,支持相關居民“以小換大”“以舊換新”的改善性住房需求。鼓勵區縣政府組織購買商品住房用於城市D級危房房屋調換或安置。
新政還提出,加大住房租賃市場發展力度。進一步完善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支持政策體系,逐步使租購住房羣體享有同等公共服務權利。支持靈活就業人員提取住房公積金用於支付租賃住房租金。鼓勵住房租賃企業託管經營個人分散閒置住房用作租賃住房,支持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加大租賃住房開發建設信貸支持力度,滿足團體批量購買租賃住房的合理融資需求,支持發放住房租賃經營性貸款等。指導住房租賃企業依法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金華優化住房公積金政策
8月31日,據“金華髮布”公衆號消息,金華優化調整住房公積金使用政策。
據金華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消息,自9月2日起對金華市部分住房公積金政策進行優化調整,涉及保障性住房使用、加大租房提取支持力度等事項,更好滿足繳存人住房消費需求。
爲幫助繳存人減輕租房負擔,本輪新政加大住房公積金租房提取支持力度,每戶家庭最高提取額度從30000元/年提高爲36000元/年(3000元/月),提取次數從一年提取一次調整爲不限次數。
新政優化其他住房消費提取,繳存人及配偶在無未結清住房公積金貸款,或有未結清住房公積金貸款且已辦理按月提取還貸業務的,可申請提取繳存人及配偶賬戶餘額用於其他符合規定的住房消費類提取,取消提取套數限制。如繳存人本年度已按還貸原因辦理過提取的,按照原規定同一年度內不能再辦理購房提取或他套住房還貸提取,現在符合提取條件的均可以申請辦理。
另外,新政還拓寬公積金使用範圍,支持購買保障性住房使用住房公積金。
長沙寧鄉發佈10條穩樓市新政
8月31日,“寧鄉發佈”公衆號發佈了《寧鄉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若干措施》。
其中提出,加大購房補貼力度,自2024年9月1日起至12月31日(爲期4個月)在寧鄉市行政區域內購買新建商品住房、商業和辦公用房並且在規定時段截止前完成商品房合同網籤及契稅、物業維修資金繳納並登記備案的,按3個時段分別給予100%、50%和30%契稅補貼。
同時,發放人才購房補貼,符合條件的博士後科研人員,在寧鄉市內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給予10萬元購房補貼;重點產業領域規模工業企業工作的科研人才,滿足相關條件的,購新房可一次性享受8萬—10萬元購房補貼。
另外,取消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政策下限;首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爲不低於15%,二套不低於25%;首套房認定按區縣(市)認定住房套數,縮短放款時間。
此外,鼓勵支持住房“以舊換新”,“以舊換新”購買新房的,可按照“認房不認貸”政策享受首套房屋首付比例和按揭利率優惠。
責編:萬健禕
校對:祝甜婷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