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星」際大戰
衛星信號傳速接近真空中每秒約30萬公里光速,衛星信號是單點直聯,而光纖通信信號傳速約爲每秒20萬公里,且較遠距離的光纖通信是多點串聯,因此衛星互聯網的商業潛力巨大。美國MIT在2020年十大突破性技術中有衛星互聯網。
衛星互聯網構想在1994年由微軟公司設立Teledesic(特立得西)提出,耗資90億美元之後,因當時的科技瓶頸,又逢2000年的不景氣,連提供衛星手機通信到的Iridium(銥星)與GlobalStar(全球星)都破產重整,特立得西也被取消,現在就連向執世界商用衛星通信牛耳的國際衛星通信組織,也因技術不再合時於近日破產。後起之秀一網OneWeb公司剛發射了68顆互聯網衛星,卻因籌集的34億美元資金不敷運轉,而於2020年3月宣告破產重整。
這兩個不同時代的衛星互聯網失敗,而歐洲衛星通信公司Eutelsat於2000年前後、2011年ViaSat(維賽衛通)、2012年休斯網路等都已驗證了寬帶衛星互聯網技術,可惜都未發展成功。
2015年開始的StarLink(星鏈),計劃用其每顆重約1/4公斤,如小汽車大小的衛星,在2022提供衛星互聯網服務。StarLink以一箭多星已發射了422顆衛星,計劃將在2027年部署1.2萬顆或更多衛星。
中國大陸在2016年提出飛雲、快雲、行雲、虹雲、騰雲五大商業航太工程,其中虹雲致力於構建一個由156顆小型衛星組網的寬帶衛星互聯網,2018年在武漢成立的國家級商業航太產業基地,想是用以支持這些商業航太工程的。
虹雲工程寬帶衛星互聯網的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已在軌成功, 2020年5月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又把數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進行衛星物聯網技術、衛星之間鐳射通信技術、5G、AI以及低成本商業衛星平臺的驗證。虹雲小衛星,能以較低成本實現用戶終端小型化與高速化。
衛星互聯網的組網,中美各有千秋,中國的規模遠不如美國的大,但在運載火箭上,中國似佔上風。美國運載火箭獵鷹9號,經過85次發射的成功率爲97.7%。中國快舟1號火箭經過9次發射的成功率爲100%,但獵鷹9號僅能在美國爲數不多的幾個大發射基地發射,而快舟1號是直接在其運輸車上「隨時隨地」發射,有成本和機動性的優勢。
科技突飛猛進,今天衛星互聯網不僅要有特別適合的技術,還需充分資金和長期政策支持,運載火箭開發更需大量資源投入。中、美商用衛星互聯網是爭鋒或共贏,尚難逆料,臺灣向以IT產業稱着,兩岸若能同心協作衛星互聯網,善莫大焉。(作者爲太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