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體育+旅遊”,有“融”乃強

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臧夢雅認爲,進一步做好“賽事+”“體育+旅遊”文章,各地區應當以體育賽事爲契機,整合文旅資源、推出特色活動,促使體育賽事的“流量”變成體育旅遊融合發展的“增量”。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體育旅遊”這種休閒新方式。作爲體育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全新業態,體育旅遊已經成爲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展示城市形象新的重要窗口。

“爲一場賽事赴一座城”“跟着賽事去旅行”“一人蔘賽,全家旅遊”……對於遊客來說,在旅遊過程中,既能享受運動的樂趣,又能拓展社交、開闊視野,“體育+旅遊”無疑是一種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的“多贏”選擇。

而且,相比“文化+旅遊”消費,“體育+旅遊”更加突出強健體魄、磨鍊意志、親近自然等特點。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大衆健康意識持續增強、旅遊消費日趨生活化的背景下,好處多多的“體育+旅遊”自然能收穫除運動愛好者之外的更多消費羣體。

“體旅”結合,有“融”乃強。體育與旅遊“強強聯合”,帶動了賽事舉辦地周邊的住宿、餐飲等消費,催生了火熱的體育旅遊經濟。以江蘇省蘇州市爲例,近年來,蘇州積極承辦重要賽事,2023年舉辦了蘇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團體錦標賽,吸引近10萬觀衆現場觀賽,票房總收入3400萬元,帶來直接經濟效益3.79億元、間接經濟效益8.85億元。可以說,“體育+旅遊”已成爲當下拉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在廣袤的鄉村,體育賽事和文旅的融合,同樣釋放着巨大的經濟效益,賦能產業和鄉村振興。其中,最“出圈”的當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榕江縣舉辦的“村BA”“村超”賽事。這兩項賽事不僅成功地塑造了新型縣域文化品牌,還讓當地經濟實現了趕超突圍。

進一步做好“賽事+”“體育+旅遊”文章,各地區應當以體育賽事爲契機,整合文旅資源、推出特色活動,促使體育賽事的“流量”變成體育旅遊融合發展的“增量”。

要注重立足地區實際,結合區位特徵或地方體育產業特色,培育賽事活動品牌,着力提升體育旅遊產品供給。在進行體育旅遊產品設計時,不妨圍繞參與人羣的偏好和需求,量身定製相匹配的旅遊路線、消費產品。比如,針對各類運動愛好者,要突出相關產品的健身性、運動性;而針對青少年羣體,則可以開發體育訓練營、戶外研學遊等項目。同時,還可以藉助其他新型業態,營造更具刺激性、觀賞性、參與性、體驗性的體育旅遊消費新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國外經驗表明,山地戶外運動、水上運動、冰雪運動等體育休閒市場上的主要產業類型,在發展過程中多依賴於高質量、高水準的軟硬件配套服務。因此,還要注重完善配套設施、加強安全管理,從提升服務質量的角度來增強體育休閒旅遊產業整體的發展水平。

某種意義上,體育旅遊不斷“升溫”,是全民健身、健康中國戰略推進到新階段的表現,它正在重塑全民休閒生活方式。這項工作,值得付出更多的汗水,激發體育旅遊綜合效應,從而點燃新一輪消費激情。(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爲@)。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

相關文章:“錢景”廣闊的馬拉松需要“商業化規範”

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實現“運動自由”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