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火二期爭議延燒 環團痛批減碳打假球

民間團體表示,環評公權力再三淪爲氣候民主殺手,北中南環團要求經濟部長郭智輝和環境部長彭啓明表態支持中火二期燃氣減半、最遲2029無煤中火。記者李柏澔/攝影

環境部上週於環評大會審查臺中電廠第二期新建燃氣機組計劃(中火二期),在環保團體、立法委員與臺中市政府均提出擴張天然氣機組使得總碳排不減反增,以及燃煤機組備用理由不足等疑慮,仍決議予以通過。民間團體今天再度痛批,臺灣過度依賴天然氣是不負責任的能源主張,已經達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暖化趨勢評估的最糟失控情境,也代表政府已經徹底放棄下一代,減碳打假球。

環保團體在上週中火二期環評時呼籲,二期燃氣規模應由新建4部機組減半爲2部,也要求本案退回重審,但未被環評委員會採納,遭批中火二期在嚴重爭議聲中一次過關是主政者暴力的結果。

民間團體今天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盧倩儀表示,政府讓這項環評如此粗暴通過,是不是徹底放棄下一代了?根據康乃爾大學RobertW.Howarth教授最新研究發現,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的確是比燃煤要低,然而把天然氣從開採、生產、儲存、液化、載運、再氣化等的整個生命週期中每個步驟計算進去,如果是最近航程的美國出口液化天然氣,整個生命週期算下來會比燃煤高出28%;如果是最遠的航程,溫室氣體排放會比燃煤高出46%。

盧倩儀指出,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以20年期來看的話,甲烷的鎖熱效果是二氧化碳的86倍;10年期的話差不多是120倍,而最新鮮甲烷差不多是二氧化碳的200倍,因此從氣候角度看,煤炭是最髒能源這個觀念已經錯誤過時。IPCC最近一次報告顯示,如果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大氣中的甲烷濃度需要在2020年以前開始下降,臺灣至今持續增氣讓甲烷增排,等於是要對應到IPCC暖化趨勢評估的最糟失控情境,電力也已成爲加大貧富差距、壓榨虐奪年輕人的原料。

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研究員趙慧琳質疑,環境部一次專家小組會議和一次環評大會就讓中火二期火速通過,甚且環境部面對經濟部臺電的大增氣政策,至今無視鎖熱最強溫室氣體的甲烷管制的優先性和迫切性。中火二期燃氣開發計劃在二期完工後的溫室氣體足跡至少爲每年5882.4萬噸CO2e,約是目前中火煤電廠的1.7倍,根本減碳打假球。

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召集人王醒之說,天然氣接收站沒有經過整體評估就瘋狂搶建,從桃園三接滅海、基隆四接滅港、高雄七接滅村,這些都造就了天然氣無節制擴張政策下的難民,對天然氣發電的依賴無疑是飲鴆止渴,不但無視七大工業國集團(G7)「減少天然氣使用,增加再生能源發電,加速淘汰化石燃料」的呼籲,面對接下來國際上碳關稅的挑戰,更是把臺灣的製造業帶進死衚衕,也暴露卓揆日前公佈2030新的能源配比目標「綠能30%」仍如空中樓閣。

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過去政府打着「增氣減煤」的口號,不斷擴張燃氣發電規模,同時又以進口燃氣可能中斷爲由緊抱着該除役的燃煤電廠不放,變成「大增氣、小減煤」,中火及協和應比照興達電廠,除役後儘早拆除火力機組,轉型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