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雲廠出海:如何繞過暗礁,找到寶藏?

今年以來,“雲出海”持續加速,阿里雲、騰訊雲、華爲雲等雲服務巨頭紛紛發力,尋求更大規模的海外佈局。在他們看來,出海是當前最確定的機會之一,也是中國企業的時代機遇。

回溯過往,中國雲廠出海已有十年,跨越了三個階段。這十年來的海外“旅程”,讓中國的雲服務商充滿了耕耘全球市場的信心、期待和希望。

不過,就像逆流、險灘和暗礁一樣,海外市場除了機遇,也潛藏着來自地緣、人文和競爭的三重風險,應該如何解除危險,找到寶藏?

爲何“雲出海”如此火熱?

如今,出海已成爲國內雲計算行業的最熱話題之一。國內頭部雲服務商以亞太爲起點,足跡遍佈全球,與國外雲服務巨頭展開競爭,出海對他們而言,已成爲必選題和重要戰略。

阿里雲、騰訊雲和華爲雲作爲三個典型代表,已在海外市場耕耘多年,早在2014年就已陸續開始了出海方面的佈局。

三巨頭有着各自擅長的業務領域,阿里雲主要聚焦電商、物流、零售,騰訊雲關注遊戲、直播和音視頻,華爲雲在爲政企客戶服務方面有優勢。

十年來,三巨頭在拓展海外市場方面,可以大致分爲“出海佈局-出海業務-出海服務”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出海佈局):從2014年到2018年,開始制定國際化戰略,發佈出海計劃,佈局海外業務;

第二階段(出海業務):從2018年到2022年,開始“陪同”國內企業出海,嘗試“紮根”當地,持續提升海外部署能力,積累海外供應商資源,擴展客戶和業務渠道;

第三階段(出海服務):2022年至今,爲國內出海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時開啓海外市場的本土化生態建設。

來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雲計算出海規模達到257億元,市場增速爲42.8%,未來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業界專家認爲,隨着國內雲服務商出海步伐的加快,全球雲服務市場格局也會出現新的變化。

在出海的早期階段,國內雲服務商海外拓展的原因,來自政策和產業體系兩個方面。

第一,90年代時,國家就已提出了“走出去”戰略,鼓勵國內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進行海外投資,彌補國內市場和資源的不足。

2013年時,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加強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和區域一體化。這一戰略的提出,加速了國內科技業在全球範圍內的佈局,也加速了國內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拓展。

第二,經過多年發展,國內的產業體系已漸漸完善,憑藉着雲計算、大數據、AI等技術,不同行業形成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企業的能力開始向增長迅猛的海外市場外溢,逐漸形成了“產能+品牌+技術服務+商業模式”這樣的新型出海業務組合。

而從2018年至今,隨着阿里雲、騰訊雲和華爲雲各自海外業務的加速,“雲出海”有了新的驅動力。

第一,從近年來出海的行業分佈來看,製造、零售、IT服務是三個“排頭兵”,三者之間相互帶動。

來自國內的家電、汽車、消費電子等產品,通過跨境電商平臺走向世界各地,而製造和零售企業出海,需要數字化和智能化基礎設施及軟件技術服務。

第二,國內雲服務市場經過多年的激烈競爭,開始出現需求天花板,雲服務商的營收增速近年來也在劇烈下滑。

相比之下,國外雲服務巨頭的營收增速卻仍在高速增長,因此,需要尋找新的增量市場和利潤空間,開啓新的收入來源。

出海爲雲服務商帶來的,不是隻有收入。在上述業界專家看來,出海有三重意義。

第一,真正的雲服務巨頭,必須建立國際化的技術架構。國內雲服務的出海,更重要的是通過與國際雲巨頭競爭,更深入地研究技術趨勢和行業走向,在加強自身實力的同時,也能爲國內市場帶來新的氣象。

第二,國內雲服務商在海外戰略執行過程中,隨着對外投資規模的持續擴大,以及技術服務與團隊的本土化,不但能夠更好地滲透海外市場,獲得所需資源,拓展銷售渠道,也有利於樹立和提升自身在海外市場的品牌形象。

第三,雲服務商爲更多國家提供數智化服務,也有助於海外公衆打破“世界工廠”、“廉價小商品輸出”等對中國的固有印象和成見,推動樹立中國在世界上的新形象。而且,也能讓更多國家的民衆受益於中國科技業帶來的發展紅利。

開拓海外市場的三重風險

然而,好事多磨。在“雲出海”的早期階段,這些雲服務巨頭就遇到了“地緣風險”。

2018年之前,國內雲服務商曾制定“先歐美,後東南亞”這樣的出海規劃,歐美市場較爲發達,客戶付費意願高,對雲服務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如果能在這些地區得到肯定和認可,不僅是對自身業務的歷練,也更容易拓展發展中國家市場。

但2018年,歐盟推出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此後幾乎每年都會根據此條例開出高額罰單,微軟和亞馬遜就因此收到過相關的投訴與罰款。這影響了國內雲服務商出海歐美的意願與計劃。

按照條例要求,敏感業務不能採用公有云,需要本地私有化部署。這意味着,國內的雲服務商在當地會受很大限制,很難開展業務,獲得客戶信任。

歐美市場的另一大阻礙來自於政治因素。無論是TikTok在美國被要求停止採用阿里雲的服務,還是歐洲國家對國內雲服務商存在疑慮,這些都折射出了全球數字經濟領域中,政治帶來的複雜影響。

於是,東南亞市場就成爲了國內雲廠的首選。

東南亞市場有着諸多優勢。這裡人口衆多,經濟發展迅速,有着巨大的潛力。而且,與歐美市場相較,東南亞地緣接近,社會穩定,華人影響力較大,在消費習慣等方面,與國內市場有很多相似之處。更重要的是,互聯網產業的興起,加上當地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這些都帶來了大量的用雲需求。

但是,“人文風險”又隨之而來。

雲服務商在東南亞面對的是一個複雜的環境。不同的國家有着不同的語言、文化、習俗,甚至同一個國家有着衆多不同的民族。陌生的地方可能隱藏着來自政治、法律、社會等方面的風險。

人才的引進和跨文化溝通,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東南亞地區,傳統的金融業和電信業吸納了當地大量人才。長期以來,IT行業對當地人才吸引力不足,“雲出海”所需要的專業諮詢、技術研發、數據分析、業務運營等各方面人才都十分匱乏。

對於國內的雲服務商來說,紮根當地的重要前提,就是讓業務和團隊本土化,但如何找到和留住合適的專業人才,至今都是一項重大挑戰。

東南亞的職場文化與國內也大有不同。有云行業人士告訴筆者,當地人更重視公司環境和工作氛圍,追求一種輕鬆的工作節奏,“東南亞沒有國內職場中的‘內卷’文化,比如說,像‘996’制度,在當地是不可想象的。類似這種工作和文化上的磨合與溝通,註定是長期的,會費時費力。”

“國內雲服務商的一個典型錯誤是,以爲可以在東南亞市場複製以往在國內的成功經驗,但這些事實證明,這條路是走不通的”,有行業分析人士表示,對當地人文環境認知的偏差,決定了市場拓展的艱難程度。

除此之外,“競爭風險”也不可小視。有統計顯示,亞馬遜雲、微軟雲、谷歌雲三巨頭在東南亞的市場份額高達70%,並且還在加大布局力度。

今年以來,微軟宣佈將在未來四年內在印尼市場投資17億美元,建設雲和AI基礎設施,還將投資22億美元支持馬來西亞的數字化轉型。亞馬遜AWS將在未來四年內,其在新加坡的投資將提升至235億新元。谷歌則將在馬來西亞投資20億美元,建立首個數據中心和谷歌雲服務區域。

目前,國內雲服務商在東南亞的客戶大部分是國內出海企業,本土企業對國內雲服務的認可度仍然有待提升。

以出海東南亞爲例,在與筆者的交流中,多位業內人士認爲,國內雲服務商的海外拓展,在當下和未來需要面對的風險和挑戰主要來自於:

第一,激烈的競爭。國內雲服務商在海外市場要面對亞馬遜雲、微軟雲、谷歌雲的競爭,這三大巨頭佔據了全球範圍內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與之相比,國內雲廠品牌知名度低,品牌影響力弱,生態夥伴相對少,技術創新力有待提升。

第二,瞭解與洞察。目前,國內雲服務商雖然在海外市場大規模擴展,但仍然欠缺針對不同國家的出海經驗,無法迅速深入當地,文化融合、團隊建設等多個方面的本土化程度較低,“水土不服”的問題難以避免。

第三,人才的引進。在海外市場,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同時具備能夠跨語言交流、瞭解本地文化、有技術能力的高端人才十分稀缺,雲服務商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尋找需要的人才,大幅增加了企業的各種成本。

因此,雲服務商需要揚長避短,才能紮根海外市場:

第一,充分了解和遵守各個國家的法律與相關要求,將風險管理納入日常經營。通過與當地政府和監管機構的密切合作,以及建立專業的合規團隊,建設高質量合規體系,及時規避合規與安全風險。

第二,找到自身擅長的行業和場景,構建產品、服務和價格的差異化競爭體系,爲海外客戶提供比國際雲服務商更好更快的“管家式服務”,以此建立客戶信任,提升客戶口碑,彌補在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方面的短板。

第三,重視產學研的聯動,加大與國外高校、學術機構的合作力度,建立健全相應的人才培養機制,打造一系列不同層面的跨國溝通、交流和培訓平臺,吸引更多海外優秀人才加盟。

結語

如今,“一帶一路”倡議有了新的願景,開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包括雲服務商在內的國內企業,需要進一步助推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重要性,出海的作用自然十分關鍵。

與出口不同,出海考驗的是一家企業的海外經營能力、品牌建設能力和價值輸出能力,而隨着全球不同地區地緣動盪的加劇,以及階段性“逆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出海這個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以雲服務商爲例,面對着變幻莫測的海外市場,現階段的“出海”,不光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心態。

它需要雲服務商真正向客戶展現紮根當地、長期經營的恆心;也要以不盲目、不浮躁的方式,有着持續深耕的耐心;還要有慢慢提升核心競爭力,爲客戶創造價值的決心。只有這樣,才能化解潛在的風險,發揮出更多的中國雲智慧,才能爲世界貢獻更多的中國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