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就像爲他而生——南仁東的“天眼”夢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題:“中國天眼”就像爲他而生——南仁東的“天眼”夢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閆睿
南仁東的名字,與FAST密不可分。
洪亮的嗓音,如今變得嘶啞,曾跑遍大山的雙腿也不再矯健。72歲的南仁東,把彷彿揮灑不完的精力留給了“中國天眼”——世界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FAST。某種程度上,他成就了FAST,FAST也成就了他。
“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
“南老師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南仁東的同事和學生們評價。
故事要從24年前說起。
1993年,日本東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
南仁東跟同事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沒有多少人看好這個設想。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地方?施工難度能不能克服?南仁東帶着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裡。他要尋找當地的窩凼——幾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體圍繞,正好擋住外面的電磁波。
“爲了選址,南老師當時幾乎踏遍了那裡的所有窪地。”南仁東的學生甘恆謙回憶,有的荒山野嶺連條小路也沒有,當地農民走着都費勁。
訪山歸來,南仁東心裡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窪地建設射電望遠鏡的設想。但能不能籌到足夠資金,南仁東心裡沒底。
“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
有那麼幾年時間,南仁東成了一名“推銷員”,大會小會、中國外國,逢人就推銷自己的大望遠鏡項目。“我開始拍全世界的馬屁,讓全世界來支持我們。”他一度這樣自嘲。
每一步都關乎項目的成敗,他的付出有時甚至讓學生們覺得“太過努力了”。
連夜要趕項目材料,課題組幾個人就擠在南仁東的辦公室,逐字逐句推敲,經常幹到凌晨。
彙報項目是每一個課題首席科學家面臨的題目,南仁東每次至少提前一個小時到達會場。
把FAST項目扛在自己肩上,南仁東也有對付壓力的特殊方式。“如果碰到一件事情特別難,南老師會沉默,抽菸很厲害。那個時候,去他的辦公室要戴防毒面具。”甘恆謙說。
FAST項目副總工程師李菂說:“南老師的執著和直率最讓我佩服。擔起首席科學家和總工程師各種職責,推動了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
這是FAST項目從安裝第一塊反射面板到即將完成的過程(拼版照片)。左上爲:FAST安裝第一塊反射面板(2015年8月2日攝);右上爲:FAST反射面板安裝近半(2015年12月16日攝);左下爲:FAST反射面板安裝近八成(2016年3月9日攝);右下爲:FAST反射面板安裝完成(2016年7月3日攝)。
度過了舉步維艱的最初10年,FAST項目漸漸有了名氣,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術也有了突破進展。2006年,立項建議書最終提交。通過最後的國際評審時,專家委員會主席衝上前緊緊握住南仁東的手:“You did it(你做成了)!”
“FAST項目就像爲他而生”
在FAST現場,能由衷感受到“宏大”兩個字的含義。而在10多年前,這樣的圖景在南仁東的腦海裡已經成型。他要做的,是把腦海裡成型的圖景化成現實。
“南老師知道問題的關鍵點在哪裡。”他的學生嶽友嶺說,工程建設過程中要做鎖網變形,既要受力,又要變形,在工業界沒有什麼現成技術可以依賴。“國家標準是10萬次,我們需要200萬次的伸縮,南老師自己提出了特殊工藝,後來支撐起FAST的外形。”
不認識他的人,初見面覺得南仁東像個農民。面容滄桑、皮膚黝黑,夏天穿着T恤、大褲衩騎着自行車,他自己也跟學生說:“就像個農民。”
熟悉他的人才知道,他對繪畫詩書、服飾美學都頗有研究。早年在清華求學時,機械製圖比賽就拿過第一名。上世紀90年代,他甚至辦過講座談服飾潮流美學。
嶽友嶺曾見過南仁東畫50 60釐米的畫,“能看出來是專業水準”。“南老師在美學層面造詣比較深,我們FAST徽標,是南老師自己設計的,南老師的PPT配色,也都是自己調出來的。”嶽友嶺說。
在他的助理姜鵬看來,術業有專攻,在FAST項目裡,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學,有人不懂金屬工藝,有人不會畫圖,有人不懂無線電。“這幾樣你能懂一兩個就算不錯了,但偏偏南老師幾乎都懂。”
“這個龐雜巨大的射電望遠鏡項目就像是爲他而生。”姜鵬說。
(原標題:“中國天眼”就像爲他而生——南仁東的“天眼”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