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壽集團蔡希良:探索養老金融與養老產業的深度 協同破解養老產業低盈利難題

本報記者 陳晶晶 北京報道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養老金融列入“五篇大文章”,進一步明確要持續加大對銀髮經濟、健康和養老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6月20日,2024陸家嘴論壇“銀髮經濟與養老金融”全體大會就金融行業應如何支持銀髮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我國應如何應對日益擴大的養老金缺口,如何推進完善個人養老金制度和市場建設等話題進行探討。

《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獲悉,中國人壽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裁蔡希良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要做實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爲提升銀髮消費需求提供關鍵支撐。

“據專業機構預測,到2035年,我國銀髮經濟的市場規模有35萬億元,有望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任何一個有效市場的形成,都有賴於供給和需求的雙向奔赴,銀髮經濟同樣如此,這個需求要看有沒有消費能力,老年人有沒有錢消費、敢不敢消費,對於釋放銀髮經濟的潛力尤其關鍵。”蔡希良說。

優化養老金融的政策體系

對於如何認識養老金融,蔡希良在論壇上表示,養老金融就是爲健康養老事業和產業提供金融支撐以及爲老年人生活提供風險保障的金融保險活動的總和。具體包括養老金融產品、養老資產管理、養老產業金融三大類。

“不同於儲蓄、理財、基金等傳統金融產品,養老金融有它的特點,應該具備長期積累、跨期支付、保值增值這些重要的特徵和功能,所以發展養老金融應該要把握好這個功能定位,在頂層設計、激勵政策以及產品服務的提供等各個方面,切實體現政策的一致性和目標的一致性,引導廣大社會民衆通過科學規劃,爲老年生活提供穩定、可期的現金流,健康醫療等必要的風險保障,從而做好14億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等事項,讓老年生活無憂慮,生命旅程有尊嚴。”蔡希良說。

蔡希良指出,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三個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但是三個支柱很不平衡。

他進一步列舉數據表示,到2023年年底,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爲10.7億;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參加人數近7600萬;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截至2023年年底開戶數超過了4900萬個,但是賬戶空轉率約7成。

“我個人認爲,不僅僅第三支柱是短板,從數據看,第二支柱也有弱項,企業年金覆蓋率還比較低,必須儘早採取行動,優化養老金融政策體系,大力提升第二、第三支柱的吸引力與覆蓋面。”蔡希良說。

對此蔡希良建議,在政策方面,研究取消企業參加第二、第三支柱必須先參加第一支柱的要求,企業年金職工參保率應達到70%。破除這些隱性門檻,給廣大中小微企業、社會公衆更多的自由選擇權。在稅收方面,研究適度提升個人養老金的稅優額度,同時優化個人養老金領取時無差別增收3%的個稅,對於中低收入人羣、靈活就業人羣等全程免稅,從而增強第三支柱對廣大免個稅羣體的吸引力等。通過這些政策優化,切實提升第二、第三支柱參與積極性,爲有效增加養老金儲備創造更好的條件。

促進養老金融與養老產業的高效互動

談及我國養老主要面臨的挑戰,蔡希良認爲,在養老供給方面,養老服務的供給不充分、不平衡。比如養老設施供給錯配,2023年北京市養老機構總體入住率只有38%。供給錯配是主要的原因,2/3以上的養老機構在郊區,但是3/4的老年人口居住在城區。

蔡希良還指出,居家養老服務發展不充分,90%以上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方式,對需求較大的居家長期照護、助殘、助醫等適老化供給嚴重短缺。醫養綜合服務保障水平也有待提升,目前絕大部分養老機構只養老不醫護,但是醫療機構只治病不養老,老年人難以獲得生活照料和醫療養護。

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路資本紛紛投資養老產業及其上下游,探索市場化運營之路。

但養老產業投資金額大、回收週期長、運營效率比較低,如何解決?

蔡希良建議,促進養老金融與養老產業的高效互動,爲提升養老產業的可持續性創造更好的條件。“可以通過養老金融+養老服務、養老金融+健康管理,探索養老金融與養老產業的深度協同,來破解養老產業低盈利所帶來的難題。”

(編輯:何莎莎 審覈:朱紫雲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