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吃飽肚子纔不過20年

近幾年的中國人總有一種錯覺,好像我們已經富起來很久了,屬於“資深準發達國家”,很多人甚至認爲,中國人的富有程度已經超過歐美。

但這些感覺,很可能只是輿論營造出來的而已。稍微想想就會發現,中國人富起來的時間其實還很短很短,就更不要說究竟是不是真的“富起來”了。

我們的錯覺主要是來改革開放已經很久了,所以造成“富起來很久了”的印象。事實上,改革開放從1978年一直到1992年屬於第一個週期,在這個週期,整個國家都在進行市場經濟的制度準備和調整,富起來的人極少極少。

1988年,中國纔開始通過價格闖關來打破計劃經濟的價格制度,但此後的挫敗讓經濟一直低迷,直到1992年才重新確立繼續改革開放的戰略。

“誰不改革誰下臺”。如果沒有鄧小平這句話,倒回到計劃經濟幾乎會成爲一種必然。因爲執政者都想要安全感,往前闖,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必然要有強力意志推動改革才行。

所以有了第一個結論:真正開始全面推行市場經濟,1992年纔開始,距今不過22年。

那時的中國很快富起來了嗎?並沒有。沿海地區,浦東和深圳開始建設,但那只是一種最前沿的象徵罷了,在最廣大的內地,赤貧依然是這個國家的主流。

我家在西北內地,在1993年到1995年左右,經常有安徽這些地方的水災災民,徒步到我們那裡討飯吃。他們說着我們聽不太清楚的方言,舉着破碗、揹着布袋子,說“給點兒吃的吧”,眼睛裡充滿着麻木、絕望與恐懼。

所以在我童年的記憶當中,“南方有人來討飯”是一件很常態化的事情。

我們能說1995年左右的中國人富起來了嗎?很顯然不能。那麼多人從安徽走路到甘肅要飯,這背後有多少悲慘的飢餓、貧窮家庭,是難以想象的。

1995年左右的中國人,不僅談不上富裕,其實能擺脫營養不良的,都已經是非常不錯的家庭了。那時候吃肉並不是很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對大部分人來說,過年的年豬都是一年難得的吃肉機會。

雞蛋、牛奶就更是很難成爲常備的食物了。在那個年代,人們的蛋白質攝入普遍不足。

總體而言,計劃經濟所留下的物質貧乏,在1990年代繼續延續,儘管商品化已經開始,但還需要一個過程才能影響到最基層的老百姓。

與發達國家之間這種差距有多大?

在一些關於美國中產的真實記錄中,即便是1929年大蕭條,最悲慘的記憶也只是:“大蕭條期間,一家六口一天只能吃一隻雞。孩子只能吃到麪包和雞腿”。

當時的總統胡佛競選時最出名的一句話是“相信我,選我,我保證讓每個美國家庭每天都能吃上烤雞”。

他說的“每個”,不是僅指中產,而是美國所有底層人:工廠裡的工人、農民……也就是說,1930年左右大蕭條期間的美國,依然以“每家每天吃一隻雞”作爲正常的生活標準,而非僅僅填飽肚子。

但是相比之下,中國人實現溫飽是在什麼時候?答案是2000年。

以下資料來自中國政府網:

也就是說,2000年底,大部分中國人終於吃飽了肚子。

所以,“大部分中國人富起來並不到20年”都是個錯覺,而是吃飽肚子才20年。

1999年的中國家庭,別說一天一隻雞,一年能吃四五隻雞的已經算小康家庭了。絕大部分人剛剛從飢餓中掙扎着走出來,“溫飽”意味着無法保證營養,只能填飽肚子,也就是隻有靠米麪這些糧食來吃飽。

我不是要刻意貶低中國的發展,而是擺一些事實出來,讓所有人能理解“差距”這個詞究竟意味着什麼。

那麼中國人富起來究竟用了多久呢?

2001年以後進入世貿組織,纔是中國經濟真正騰飛的開始,也是中國人真正開始有點錢的開始。

但這仍然需要一個過程,並非從2002年開始,中國人就突然變得有錢。

2002年到2008年是中國人變富的第一階段,這時候富起來的主要還是極少數跟新興產業沾邊的老闆和體制內的肥差,其他絕大部分人,只能說是隨着物資豐富而生活條件好了點,至少在食物自由方面好了很多,但收入明顯提高還談不上。

2008年奧運會到其後的中國4萬億大放水,以及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發展帶來的新增就業,才讓更多的中國人開始感覺到“富”這件事。

隨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房地產財富效應的繼續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普通老百姓,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第一次體會到自己擁有財富的感覺。

不管這個財富靠譜不靠譜、有沒有水分吧,這種感覺是真實存在了。大部分人的月工資,也終於達到了三千以上。

2010年以後,長三角、珠三角、北京,這些地方開始出現“很多人都挺有錢”這種感覺,尤其是在江浙滬地區,民間藏富的感覺終於比較明顯了。進入發達地區的大量“新中產”,也開始過上了相對來說有品質的生活。

所以,真正能說中國人富起來,其實也就是2010年往後了,距今不過十來年。

但這個“富”,仍然是局部的、少數的。大部分中國人的絕對收入還是偏低的,之前我也寫過文章,目前中國國民收入在世界銀行的計算中和阿根廷處於同一檔次。

很多人覺得生活不錯,是因爲中國是製造業大國,尤其是輕工業、食品工業在這些年發展很快,導致中國能買到很多國產的廉價物品,但並不代表中國人的收入真的很高。

阿根廷現在深處經濟危機當中,人均牛肉消費量在今年跌到了110年來最低——47.8千克。阿根廷媒體驚呼,阿根廷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相比之下,中國2022年全國人均肉類(所有肉類總和)消費量僅爲34.6公斤,還不如“水深火熱”當中的阿根廷——而且僅僅只是牛肉的消費量。2023年以後隨着中國經濟下行,這一數據是不可能提高的。

中國人儘管“富起來”纔有十幾年,但生活品質真的很高了嗎?吃肉這種物質消費只是基本,精神文化消費就更是還差得遠。

現在有很多人都在討論,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地方的生活已經不如中國,中國纔是真正的發達國家,果真如此嗎?其實這類錯覺大部分來自於近些年的基建成果,但基建和經濟、收入是兩碼事,而且現在基建作爲債務負擔的情況也來越來越嚴重了。

認清“富起來的時間其實很短”這個現實,有利於中國人保持清醒、繼續奮鬥,而不是早早躺在功勞簿上睡覺,甚至滋生出盲目自大的情緒,以爲自己已經是世界第一發達國家了。

要知道,富起來的時間很短,意味着這種財富效應也是很脆弱的,一旦有風吹草動,就很容易再倒回去。

更何況,大部分人的“富起來”很可能也只是個僞命題,“剛吃飽飯”纔是真實狀態。

按照2000年的全面實現溫飽,現在剛吃飽飯不過20年的中國人,千萬不可以未富先驕,務必保持謙遜的態度,才能讓經濟和社會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