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千年“和合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消息網10月31日報道(文/何玲玲 王俊祿)民俗裡的“和合二仙”,寓意生活和合美滿。發祥於中國東部浙江省天台山的和合文化,閃耀着東方智慧,是中華“和”文化的重要瑰寶,正迎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關注者。當今世界,和合文化對增進不同國家、種族、宗教、文明之間的交流對話,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有着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地方發展精神密碼

追溯其起源,“和”“合”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上已經單獨出現。直至西周末期,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念,對和合文化作出系統性闡述。春秋時期,和合的內涵不斷加深,外延也逐漸擴大,逐漸積澱成一種以和爲貴、圓融和諧的文化精神。

天台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徐永恩認爲,1300年前,在遠離中原的天台山上,和合文化上升到儒釋道合一的高度。以天台宗爲代表的佛教和合思想、以南宗爲代表的道教和合思想、以理學爲代表的儒家和合思想,三者互鑑互融,共同構成台州和合文化的有機整體。

作爲和合文化象徵的“和合二仙”,原型是隋唐時期的天台山名僧寒山、拾得。他們寄情山水、吟詩會友、包容友善、淡泊名利的對答和詩篇,被人們廣泛傳頌。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皇帝敕封寒山、拾得爲“和合二聖”。

行吟山水探求天人合一的美學哲思;圓融和諧包容和善的處事智慧;君子和而不同的人生參悟……和合文化綿延千年,它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

今人應如何看待和合文化的獨特價值?多位學者認爲,和合文化包含的精神內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特有的人文標識和價值追求,體現在人與人、國與國、人與世界、人與自然的關係中。

浙江省人民政府參事、諮詢委員會委員胡堅認爲,要圍繞和合文化的發展脈絡、主要內容、思想體系等,深度挖掘和合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普世意義。同時,加強交流宣傳,推動和合文化國際論壇每年都能產出有形、無形內容,輸出文學翻譯、文藝作品、文創商品、美食傳播等內容,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

在浙江,隨着和合文化基因解碼工程的開展,逐漸形成關於和合文化較爲成熟的研究、保護、傳承與創新轉化模式,與城市建設、文化旅遊、文創產業等深度融合。

台州市委領導表示,和合文化在臺州,不僅僅是悠久的歷史和美好的傳說,而且是滲透到台州經濟社會生態治理的方方面面,成爲台州一系列亮眼發展的精神密碼。比如,台州創造性地將和合文化運用於基層治理,探索出基層民主議事的有效道路,起源於1999年溫嶺市的民主懇談會已成爲中國基層協商民主的一種典型形式。

“和合”種子播撒海外

實際上,和合文化源遠流長,不僅滋養了中華民族,也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煥發出文化生命力。

最爲典型的是,唐代天台宗東傳日本、朝鮮,兩宋時期寒山詩東傳日本,元明清時期濟公文化傳往日本、東南亞地區,形成和合文化流傳海外的“三座高峰”。此外,通過絲綢之路,天台山茶漂洋過海成爲日韓茶源。這些文化交流活動都將“和合”的種子播撒到海外。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麥家說,早在1905年,寒山子的詩歌就被翻譯到日本,在那裡開花結果。到20世紀50年代,它又跨越大洋到了美國,進入西方主流知識圈,甚至被選入大學文學教材。

有深諳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學者表示,在美國最有文化影響力的中國詩人,可能並不是李白、杜甫,也不是王維、賀知章,而是寒山子。他的詩歌和他曠達自然的吟者生涯,粗服亂髮、狂放不羈的形象,深深影響了美國“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運動”。標誌性人物傑克·凱魯亞克寫過一本書《達摩流浪者》,就是獻給寒山子的。

台州不僅是中華和合文化發祥地和示範地,更是面向全球、圍繞和合文化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傳播地。

爲了更好挖掘和傳播和合文化,近年來臺州不斷加大和合文化的國際交流。目前,天台和合文化對外傳播體系初步建成,通過實施和合文化國際化三年行動計劃,與韓國、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開展20多項和合主題文化交流和60多項相關活動,並在阿聯酋迪拜、日本東京、菲律賓馬尼拉等地相繼成立和合文化海外驛站,在美國、法國、德國舉辦“和合文化走友城”系列活動。

值得關注的是,從2021年開始,台州每年都會舉辦和合文化全球論壇,匯聚全球多國專家學者,探討如何以和合之道凝聚全球共識,以實際行動推動多元文明共存和包容發展的創新實踐。

有助克服衝突分歧

“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近年來,中國國家領導人在多個國內外重要場合重提和合理念、和合文化。

在文明衝突此起彼伏的當下,和合文化對全球治理具有深遠意義。

視頻出席2022年和合文化全球論壇時,日本前首相、東亞共同體研究所理事長鳩山由紀夫表示,當今世界受到局部衝突、新冷戰思維等影響,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在此背景下,更顯示出和合文化的價值和意義,要積極用和合思維解決問題、推進合作。

一些外國政要也表示,中國和合文化在治國理政方面有生動實踐。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就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當今世界仍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和平和諧共處會讓世界變得更好。

“擁有古老且豐富歷史的中國一直致力於與其他文明和諧共處。中國哲學建立在儒家、道家和佛教等思想基礎上,這些思想強調尊重多樣性、相互學習、和平共處。”《哈薩克斯坦實業報》總編輯謝里克·科爾茹姆巴耶夫撰文指出,上述原則也反映在中國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前外交政策中。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語言鐫刻着這樣一句話:“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

“在各文明間關係緊張程度不斷加深的情況下,中國正在爲世界提供另一條道路——用對話與合作克服衝突與分歧的文明交融之路。”科爾茹姆巴耶夫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