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喀秋莎”離鄉84載意外收穫俄羅斯“家書”

(原標題中國喀秋莎”離鄉84載意外收穫俄羅斯家書”)

新華社濟南3月9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劉愷鄧衛華袁軍寶)2017年3月8日,在離鄉84年後,久居山東省淄博市的俄羅斯裔鮐背老人尼娜,第一次收到了來自故鄉沃洛格達州的“家書”。

小標題)一封家書

“我沒想到俄羅斯同鄉會給我寫信,感謝他們還想着我。”在淄博市張店區南定鎮漫泗河村的村委會大院裡,尼娜用微微顫抖的雙手從鎮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信封。黃色牛皮紙大信封中裝着的,正是從老人故鄉寄來的書信和禮物

雞年春節前夕,新華社報道了尼娜在華生活84年的傳奇故事,在老人的故鄉俄羅斯沃洛格達州引發廣泛關注。當地幾所中小學的孩子們主動給尼娜老奶奶寫信,還給老人專門編織了吉祥物雄雞寓意雞年大吉。這些禮物連同沃洛格達州州長奧列格·庫夫申尼科夫慰問信一起,通過新華社寄往中國。

“我們知道,與您當面交流的願望無法實現,但也許您能時不時回憶起俄羅斯故鄉。”凝神聽着翻譯朗讀俄羅斯孩子們的來信,老人藍綠色的眼睛裡泛起晶瑩的淚花。由於7歲就離開了俄羅斯,老人如今只會說、寫幾句簡單的俄語

“自從您和家人離開故鄉,這裡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許,故鄉風景照片能讓您回憶起快樂的童年。”打開瓦赫涅沃村尼克爾斯克市學校孩子們的來信,裡面是一幅幅尼娜故鄉的照片。

“離開故鄉這麼久,村莊的樣子都不記得了。”久久凝視着照片,尼娜感慨地說。

“您離開沃洛格達州已經八十多年,但仍然保留着對故鄉和俄羅斯文化的熱愛。從您對俄羅斯民歌的深情和動聽演唱,就能感受到這一點。”庫夫申尼科夫在給尼娜的信中寫道。

老人一連唱了《喀秋莎》《我的祖國多麼遼闊廣大》《在那遙遠的地方》三首歌曲,依然意猶未盡。

8日當天,沃洛格達州政府還特意傳來了副州長奧列格·瓦西里耶夫的祝福視頻:“經過漫長歲月的分離,能重新聽到同鄉的消息,讓我們又驚訝又高興。在今天這個美好的日子裡,我們在遙遠的俄羅斯祝願尼娜老奶奶每天都有好心情,永葆健康,永遠幸福!”

尼娜現場給沃洛格達州政府和當地孩子們回信。“謝謝你們,我愛你們!”老人在卡片上一筆一劃地寫下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小標題)一世情緣

尼娜1926年出生在俄羅斯,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俄羅斯人。她7歲時隨父母從俄羅斯來到中國新疆,此後再也沒離開過中國。

17歲那年,尼娜嫁給了中國軍人劉春書。這一年,尼娜正式擁有了人生中第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中文名——墨蘭,因爲結婚時需要登記中文名,劉春書特意選了墨蘭這樣一種寓意高潔的蘭花爲自己的愛人取名。此後數年,尼娜隨丈夫輾轉於中國各地。父母和哥哥都在戰亂中失散,不知所終。

27歲,尼娜隨丈夫回到漫泗河村。在這兒,尼娜和丈夫的生活過得簡單而又快樂。尼娜說,夫妻倆“沒吵一回嘴,沒打一回架”,丈夫比她大20歲,總是讓着她。

後來丈夫患病,半身不遂,尼娜不離不棄,照顧了他15年。1989年,丈夫離世。前些年,女兒、女婿和兒子也相繼去世。尼娜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走出悲傷。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老人說,現在凡事都看淡了、想開了,“不如多幹點活,好好替他們活着”。

(小標題)一種融入

84年過去,他鄉已是故鄉,而故鄉則已成爲遙遠的他鄉。尼娜說,時間久遠,在俄羅斯那兒很難找到親戚了,這裡就是她的家。

在村裡人眼中,尼娜已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老太太:穿着棉襖戴着頭巾,說着流利的淄博話。

已經91歲的尼娜,身體仍然硬朗,愛在幹活的時候唱歌,而她就連中國古詩也喜歡“唱”出來。“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記者採訪時,老人興致勃勃地唱起了韓愈的《早春》和杜牧的《山行》。

如今,尼娜有着穩定的收入來源,不用爲生活發愁。南定鎮副鎮長鬍曉晨介紹說,新的一年,加上高齡補貼等補助,老人每年的補助金能達到12000元。

孩子們也很孝順,一直照顧着她。“孫女孫女婿常來看我,哪裡不舒服了,就給我買藥。”尼娜說。

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和各地的社會愛心人士也常來看望尼娜,送來米、面,幫着收拾屋子,陪着老人聊天。

庫夫申尼科夫在寫給尼娜的信中說:“您的故事是中俄人民世代友好的生動例子。您的勤勞和樂觀令我無比欽佩和尊重……”

儘管已經很少出門,但開朗的尼娜並不孤單。也許,中國的唐詩、俄羅斯的民歌,早已築牢尼娜心中的“詩和遠方”。(參與採寫記者:李奧王歡趙小羽

(原標題:中國“喀秋莎”離鄉84載意外收穫俄羅斯“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