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共財政面臨的風險真的在攀升嗎?
本報評論員慄玉晨
即便是基於相對全面的信息所作出的評級,也會因評級方法和評級依據存在一定缺陷,使評級結果產生很大偏差。其實,類似的忽而“穩定”忽而“負面”的評級,我們已經見過很多次了。無論評級結果如何,中國保持適當財政支出強度,釋放高質量發展積極信號的大方向不會改變,合理安排政府投資規模,發揮帶動放大效應的決心不會動搖,嚴格落實既定化債舉措,加大存量隱性債務化解的力度不會降低。
據報道,惠譽國際信用評級公司維持了中國的“A+”主權信用評級,但將評級展望調整爲“負面”,認爲“中國經濟前景須應對愈來愈多的不確定性”“近年來(中國)鉅額財政赤字和不斷上升的政府債務,侵蝕財政緩衝能力”。對此,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政府一直堅持統籌兼顧支持經濟發展、防範財政風險和實現財政可持續等多重目標,根據形勢變化,統籌需要與可能,科學合理安排赤字規模,保持赤字率在合理水平。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中國政府維護良好主權信用的能力和決心也沒有改變。
主權信用評級是信用評級機構對主權國家對外經濟信用的一種評價,主要反映該國政府作爲債務人,對內對外償付自身債務的能力和意願,並按照一定的分級標準將其形象化、可衡量化。標準普爾、穆迪和惠譽是目前世界上三大信用評級機構。每隔一段時間,這三大機構都會對各國開展主權信用評級。高評級可以增強國家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信譽度,降低借貸成本,吸引更多的外資流入;而低評級則可能導致相反的效果,增加國家的借貸成本,限制外資流入。因此,主權信用評級成爲國際金融市場和國家經濟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
那麼問題來了,惠譽此番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展望調整爲“負面”,是否真的意味着中國財政赤字、地方政府債務、融資平臺債務可控性下降?是否真的凸顯出“中國公共財政前景面臨的風險攀升”?是否真的表明中國財政收入恢復性增長的可持續性堪憂?搞清楚“負面”展望評級的來龍去脈,我們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國公共財政的前景,更好理解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時”與“勢”。
從以往的經驗看,國際評級機構是個典型的“錦上添花、雪上加霜”的短視者。當世界經濟處於上行週期時,他們會漠視經濟增長中的潛在風險,給一些國家和地區送上漂亮的評級報告;而一旦經濟處於下行週期,他們就會調降國家和地區的評級和展望,產生“雪上加霜”的效果。國際清算銀行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就曾指出,即便債務壓力小於發達經濟體,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對新興市場國家的評級仍然明顯低於發達國家。因此,即便是基於相對全面的信息所作出的評級,也會因評級方法和評級依據存在一定缺陷,使評級結果產生很大偏差,從而令公衆對某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形勢和前景產生誤讀。
具體到此次惠譽作出的“負面”前景評級,不僅沒有充分考慮中國從支持經濟發展、防範財政風險、實現財政可持續這些角度出發,將赤字率一直保持在合理適度水平的現實,也忽視了近年來通過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持續努力,中國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制度體系已經建立,地方政府違法違規無序舉債的蔓延態勢得到初步遏制,地方政府債務處置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從長期看,維護良好的主權信用,需要保持適度的赤字規模,用好寶貴的債務資金。惠譽主權信用評級方法既未能充分理解中國今年的預計赤字率安排在保持必要支出強度,發揮財政逆週期調節作用,穩定和提振市場信心方面的統籌兼顧,也未能深刻領會我國通過加大財政和貨幣支持力度,刺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更好恢復增長,併爲以後應對複雜困難局面留出空間的深謀遠慮。
如果看不到在中國的政府支出中,投資佔比很高,大多數債務都對應着相應的資產,也就無法看清同樣的負債率給中國政府帶來的負擔和隱患,遠遠不能與其他負債國家相比。如此管中窺豹的預測、刻舟求劍的評級,自然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其實,類似的忽而“穩定”忽而“負面”的評級,我們已經見過很多次了。無論評級結果如何,中國保持適當財政支出強度,釋放高質量發展積極信號的大方向不會改變,合理安排政府投資規模,發揮帶動放大效應的決心不會動搖,嚴格落實既定化債舉措,加大存量隱性債務化解的力度不會降低。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範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中國式現代化的步伐將更加鏗鏘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