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花東地震不斷北迴終於評估改線

交通當局釋出臺鐵北迴路段考慮改線話題,引發關注。圖爲四月間和平和仁間北迴線k41+500東正線因地震出現落石。圖/臺鐵公司提供

花東地震多,導致路坍不斷,用路人苦不堪言。最近交通當局釋出臺鐵北迴路段考慮改線話題,總算是面對沉痾難解的北迴、東線幹道輸運做出正面迴應。鐵路幹線改主線是何其大的工程,但三不五時的路坍、崩塌,行不得也後算是敢於面對問題,唯有如此,才能開口「給花蓮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不是嘴上說說,而是敢面對問題、思考解決的態度。

現況是東線幹道風險不能再視而不見。過去此地即因地震頻繁,路斷的時間比可以通行的時間長得多,尤其現有路線狀況頻仍,行路風險甚高,這樣的行車條件實在沒法向花東民衆交代;對頻繁的百出路況公路單位一直只是整理鋪面搶通,雖可勉強行車,但行車風險一直偏高,這不是負責任政府可以接受的將就、交代過去就好的事。

必須回到正題的考慮改線,其實是面對道安的根本態度。道路安全由兩部分組成,基礎及鋪面;臺灣大多數道路只考慮路面寬敞、平整,幾乎都未考慮選線是否安全、恰當,亮麗慶祝通車的同時,其實是漠視風險與道路沒有妥善安排,得過且過的坐視道路風險隨時會惡化成災害。

瞭解花東板塊的地殼運動,才能體會花東交通建設的難度與風險極高。花東板塊兩百萬年前孤懸在臺灣東南方太平洋裡,以每年零點七公分的速度向西北移動,約一百萬年前碰撞上中央山脈板塊,之後仍以同樣方向及速度運動;不停的碰撞,是微型與大型地震發生的原因;簡單說,臺灣島是在不斷碰撞中尋求平衡;最近一次是四月三日起的主震及後續餘震。

不意外的是,東線鐵公路交通建設只考慮地表平整,並未考慮地質、地殼運動等因素,發生地震、坍方、土石流、邊坡滑落等雖是地殼運動必然附生的現象,人類的角度即是所謂災難。過去交通建設可想而知在知識及成本考慮下,極少納入地質、地殼變動因素,若不是最近坍方、落石等災變大增,交通單位不會願意碰觸無力解決的地殼運動因素。

過去不提,或許可以體會,但如今屢屢成災後,就不能再漠視地殼運動這重要因素。東部道路改線是何等巨大工程,問題是人們已無漠視空間。「給花東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不可以再是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