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鄉村 青年如何“逐夢”

“地瓜不能像你們這樣種!”面對初來乍到的一羣年輕人以及他們推廣的現代化種植技術,村裡一位六旬老漢撂下了狠話。

時至今日,莒縣樂耕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常彥磊仍清晰記得返鄉創業之初和當地村民的一次觀念衝突。不久後,他學着“求和”,向這位大爺耐心講解了新型地瓜栽培方式的優點,最終大爺被說服,還主動說:“小常,以後有事你提前跟我說,我幫着你搞。”

這次經歷令常彥磊感觸頗深:“只有融入鄉村,纔會瞭解鄉村的真實情況;只有和鄉親們打成一片,才能瞭解鄉親們的需求,幫鄉親們做事,助力鄉親們增收。同時鄉親們也會幫我們成就事業。這就是青年和鄉親們的雙向奔赴。”

歷經8年創業,常彥磊不僅帶動1000餘名羣衆發展甘薯基地6000餘畝、南瓜基地8000餘畝,羣衆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還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的號召,在老撾、緬甸等地發展南瓜基地800餘畝,帶動老撾當地200餘人就業。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農業生產取得歷史性成就,農村面貌發生歷史性變革。如今,新時代的青年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和創造力,投身波瀾壯闊的鄉村振興實踐。

對廣大志在鄉村的返鄉創業青年而言,如何在鄉村振興舞臺上找準方向,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和時代價值?10月10日,4名青年來到“我和我的祖國”系列記者見面會現場,圍繞“凝聚青春力量 助力鄉村振興”主題,分享自己返鄉創業的奮鬥歷程。這一系列記者見面會由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共青團山東省委共同舉辦。

“鄉村振興是青年的重要領域,青年應該主動將個人的抱負與國家戰略結合起來,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選擇具有市場前景、能夠帶動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產業發展的創業項目。”東營市廣饒縣張守鳳家庭農場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超這樣建議青年。

2015年,懷揣回報家鄉的理想,劉超從央企辭職返鄉創業,利用在外地學習的先進知識,在原來的規模種植基礎之上,新建500立方米沼氣池1座、智能鋼構溫室大棚10座、羊圈4座,形成了“羊→沼→菜”綠色生態循環產業鏈。目前,農場已變身爲集養殖、種植於一體的現代化生態循環農場,帶動周邊300餘名婦女就業,人均增收3000餘元。

從昔日傳統種植模式到今日智慧農業基地的打造,得益於“智能種植監控系統”,農場技術人員僅需手機登錄智能種植監控系統,便可實時瞭解棚區內情況,還能遠程監測病蟲害等,大大節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收入。劉超鼓勵年輕同伴,要勇於開拓創新,爲鄉村振興提供新思路,注入新動力。

95後青年、山東棋山艾鄉田園綜合體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煒昊留學回國後曾在一家國企從事管理工作,之後返鄉搞農業種植,當起了現代“新農人”,用所學的現代企業管理知識改善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將農民徹底從土地上“解放”出來。

然而,現實很快給了劉煒昊一個“下馬威”:面對全新的艾草產業,村民們滿臉不信任,甚至有村民直接問:“如果種兩年不掙錢還種嗎?”劉煒昊用一個月時間走街串巷,向村民耐心講解相關知識,並承諾按每畝每年13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給村民吃了“定心丸”。

現在,不僅棋山的村民跟着種艾草,臨近區縣的農戶也紛紛加入艾草種植大軍。在此基礎上,劉煒昊又新建了艾草生產加工車間,打造以艾草種植爲基礎,集加工、銷售、體驗於一體的艾草產業基地,不斷提高產業附加值。

“回顧這些年的鄉村創業經歷,最大的心得體會就是要紮下根,熬得住,讓村民相信、認可和接受,這樣才能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鄉村振興離不開青年這一生力軍。新時代青年想要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有所作爲,就要捲起褲腿、躬下身子,大膽試,大膽闖,這樣一定能幹出一番新天地。”劉煒昊感慨。

身爲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的一名青年教授,張大健建議有志於投身鄉村振興的青年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立足於鄉村實際,做本領過硬的“科學家”,開拓進取,灌溉希望。

近年來,我國大豆產量徘徊不前,進口量持續增長,對外依存度高,已成爲威脅國家糧食安全的難題。振興大豆產業,必須要創新大豆種質資源,培育優良品種,提升大豆產能和自給率。

圍繞這一關鍵問題,張大健帶領團隊長期深耕,於2022年在國際上首次構建了多年生野生大豆的泛基因組,破解了大豆育種的“遺傳密碼”,爲大豆的遺傳基礎解析、馴化性狀調控基因挖掘及大豆種質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同時,通過收集的1000餘份種質資源,該團隊搭建了黃淮海區域大豆核心種質庫,培育了高產、高油、耐鹽鹼的“山豆”系列大豆新品系。目前新品種新技術已累計推廣100餘萬畝,每畝產量增加25公斤,按每公斤4元計算,每畝地增收約100元,可給農民帶來約1億元的增收。

在這名山東省現代農業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眼中,返鄉創業青年還須做寧靜淡泊的“堅守者”。

張大健說,鄉村工作千頭萬緒,返鄉創業青年要堅守“將青春書寫在大地”的初心,注重“面對面”、學會“實打實”,經常深入田間地頭,靜心瞭解鄉村的根基脈絡、稟賦優勢、風土人情,從中洞察農業技術革新、發展模式創新的契機,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生機活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