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使用沒良心炮,英軍直到震死也不明白,哪來如此兇猛的火器

網友們曾戲稱,我軍有火力不足缺乏症。正所謂“窮則穿插迂迴,達則給老子炸。”在那個“窮”的時代,雖然我軍主要以穿插迂迴爲撒手鐗,卻從未放棄對於“給老子炸”的渴求。因此,我軍一位連長利用空油桶,製造出一件簡易卻武力巨大的武器——沒良心炮。

“沒良心炮”實際的名字是“飛雷炮”,發明者是工兵連長聶佩璋。當時,胡宗南部侵入聶佩璋所在的晉西北,他營建的碉堡羣給我軍造成了巨大麻煩。由於我軍缺乏重火器,因此經常造成嚴重的犧牲和損失。

爲了解決這一點,出生科班的聶佩璋,利用空油桶,製造出一種強大的土炮——“飛雷炮”。經過數次測試,“飛雷炮”可以裝填6~8公斤的炸藥包,其射程可以達到100~150米之遠。爆炸炸點半徑 10 米內的各種障礙物均可摧毀或破壞,半徑 20 米內的敵人即使沒有被炸死也會完全喪失戰鬥力。

1947年9月,“飛雷炮”首次參加戰鬥,在陝州東門的戰鬥中,“飛雷炮”成功摧毀敵方碉堡。勉強逃出的國民黨俘虜哀嘆道:

後來,這種低成本的武器在解放軍中大量推廣,並在淮海戰役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早在戰前,中原野戰軍在一次軍事訓練彙報演習中,就曾做了一個飛雷炮演示。對此,陳毅評價道:“我留過洋,還沒見過這種武器。”劉伯承也說,飛雷炮可以在敵前障礙物中開闢道路,可以摧毀2敵人縱深的堅固工事,彌補我方火力的不足。

在全殲黃維兵團的戰鬥中,我軍以180 餘門“飛雷炮,將10000多公斤的炸藥投射到敵方陣地,將敵軍盤踞的李圍子炸成一片焦土。僅僅90分鐘內,敵軍便全部投降。即便如此,他們還心有餘悸、唸唸有詞地說:“打得好慘,打得好慘。”

據國民黨軍俘虜稱:“你們的炮太厲害了,地堡、遮蔽部都不頂事,在交通壕裡更不行,真是上天無路,下地無門。”還有俘虜發現解放軍的“炮彈”居然可以彈跳,蹦上幾蹦纔會炸。

由於飛雷炮的殺傷效果太過震撼,因此國民黨士兵心有餘悸地將“飛雷炮”命名爲“沒良心炮”,因爲這種炮並不是把人炸死,而是把人活活震死。屍體雙目原則、七竅流血,五臟六腑卻被震碎了。從此以後,“沒良心炮”取代“飛雷炮”,更爲我們所知。

飛雷炮不僅在攻堅戰中管用,在防禦戰中,同樣能起到奇效。因爲這種武器可以與其他火炮構成嚴密的火力網。射程較近的飛雷炮,可以填補其他火炮的死角。飛雷炮不僅可以阻擊大型敵羣,甚至能唬住坦克,讓他們不敢前進。

到了朝鮮戰爭,飛雷炮也讓氣勢洶洶的聯合國軍嚐到了中國人民的智慧。按說朝鮮戰爭時,我軍武器已經得到了相當大的改善。但是限於聯合國軍的空中優勢,使得重型武器很難運載到前線。因此,“沒良心炮”再次大顯神威。

1951年5月20日,第五次戰役已經接近尾聲,志願軍各部進行撤退,而中國人民志願軍第 63 軍第 189 師 566團擔負殿後任務,並與美軍第9師、英軍第 28 旅以及部分韓軍進行了激烈交鋒。

經過一個月的血戰,556團已然糧彈兩缺,打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每個連只剩下四五十人,戰鬥力銳減。

據戰鬥英雄楊恩起老同志回憶,在這場阻擊戰中,美軍實際並不可怕,因爲他們只要一出現傷亡,就會潰退。而真正難纏的,實際是英國人。當時英軍28旅參加過2戰,他們都是身經百戰的大鬍子士兵,動作嫺熟、武器先進、吃苦耐勞、悍不畏死。

此時的566團已經轉入了撤退,必須用重型火力壓制英軍的追擊。但是當時,喀秋莎 BM-13 火箭炮的口徑只有 132 毫米,而且根本拖不上山,因此派不上用場。

最終,我軍工兵再一次想到了飛雷炮。於是工兵們挖了幾個土坑,用空汽油桶和黃色炸藥包製成“飛雷炮”,隨後對敵人打出一陣“排炮”。在驚天動地的爆炸聲中,多名英軍士兵被活活震死。據楊老回憶,剛纔還囂張無比的英國兵竟偃旗息鼓長達半個小時。趁着這個機會,朱彪團長擺脫了追兵,成功帶領全團逃出生天。

直到後來,英國人也搞清,到底是什麼火器阻止了他們的追擊。28旅上尉諾斯·漢克爾在作戰報告中提到:

很顯然,英國人誤以爲中國有重炮,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阻止他們的,竟然不過是一些空汽油桶。

然而飛雷炮畢竟是一種用來應急的臨時武器,雖然在戰鬥中發揮了巨大威力,給敵人造成了嚴重殺傷和心理震撼,但是這種武器實際並不可靠。首先它射程和精度不足,最遠才能打到300多米。這樣射程只能對敵方前沿的火力點、障礙物和淺縱深目標造成威脅。

與此同時,飛雷炮射速很低,只能做到3分鐘一發。相比之下,迫擊炮彈每分鐘可射出15~30發炮彈。而且飛雷炮由於製作粗糙,安全性很差,多次發生炸膛事故。在小理山阻擊戰中,1營副班長王文禮在使用“飛雷炮”時,就曾壯烈犧牲。而小理山之戰,也成爲“飛雷炮”的最後一戰。

隨着我軍的正規化、現代化,能夠生產門類齊全的各種口徑火炮。飛雷炮也終於完成了歷史使命,退出了我軍裝備序列,然而這種武器所取得的輝煌戰績,仍然值得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