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香如故丨懷念永遠的“祝英臺”

11月1日上午,

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傅全香遺體告別儀式

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

各界羣衆趕來看她最後一眼。

遺像前的鮮花疊放成蝴蝶翅膀形狀,

親朋好友戴着白色、綠色蝴蝶胸針

在“梁祝”旋律中,

送別“祝英臺”。

新華社記者孟鼎博

10月24日,

越劇“傅派”藝術創始人傅全香先生

在上海華東醫院因病去世,

享年94歲。

享譽菊壇的“越劇十姐妹”中的最後一位,

也離開了我們。

2017年,越劇界接連痛失

範瑞娟徐玉蘭、傅全香

三位流派宗師

很多人感嘆,

年輕時的傅全香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一場:祝英臺(左,傅全香飾)和梁山伯(右,範瑞娟飾)在杭州一同讀書。

出生於“越劇之鄉”浙江嵊州的傅全香,1933年開始越劇生涯,一生爲越劇藝術做出了卓越貢獻。

1947年,爲反對舊戲班制度,籌建劇場和戲校,發展越劇,傅全香參加上海越劇界義演《山河戀》,與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範瑞娟、徐玉蘭、竺水招、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同臺,“越劇十姐妹”由此得名。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樓臺會”一場。左爲祝英臺(傅全香飾),右爲梁山伯(範瑞娟飾)。

中國成立後,傅全香與範瑞娟搭檔演出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風靡一時,《梁祝》一劇成爲越劇舞臺上永遠的經典,傅全香塑造的祝英臺這一舞臺藝術形象深入人心,戲迷們稱傅全香爲“永遠的小九妹”。

1950年7月,傅全香在電臺廣播。

傅全香嗓音明亮、音色甜美、音域寬廣、潤腔華彩,表演富於激情,以“花衫”戲見長,有着“越劇花腔女高音”美譽。她與範瑞娟、陸錦花等越劇名小生在舞臺上長年合作,留下了《梁祝》《孔雀東南飛》《李娃傳》《杜十娘》《情探》等一大批經典代表劇目

1950年4月,上海越劇界舉行救災義演,傅全香(右)在《梁祝哀史》中飾演祝英臺。

梅花香自苦寒來。傅全香年輕時向衆多名家“偷師”學藝,她將京劇、崑劇川劇等其他劇種的藝術精華融入自己的越劇表演。程硯秋先生指點她的真假嗓結合發音方法,使她受益匪淺。傅全香的唱腔在越劇界獨樹一幟,被譽爲“越劇界的程硯秋”。

1960年, 傅全香(右)、陸錦花在春節期間到上海楊樹浦發電廠爲不休假的工人們表演《刺目勸讀》。

傅全香德藝雙馨,在她心中“戲比天大”,重於生命。上世紀80年代,在一次去香港演出前夕,傅全香突然查出乳腺癌,手術後不到一個月,手臂還擡不起來,她就忍着傷口疼痛堅持赴港演出,克服重重困難,給香港觀衆留下了完美的舞臺藝術形象。

傅全香(左二)等越劇演員爲提高技藝,向川劇名藝人陽友鶴(左一)請教《情探》一劇的表演。 新華社記者鄭震孫

傅全香(左)、範瑞娟在上海郊區城西公社爲農民演出“踏傘”等優秀傳統劇目。 新華社記者王子瑾攝

上世紀80年代,由傅全香參與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孔雀東南飛》《李娃傳》和《杜十娘》先後被拍攝成電視劇,《杜十娘》還獲得中國電視劇飛天獎。90年代初,她與崑劇藝術家計鎮華合演的反映古代女詞人李清照生平的戲曲電視劇《人比黃花瘦》,再次獲得中國電視劇飛天獎。

1983年10月,傅全香(左)對她的徒弟何英進行指導。新華社記者吳元柳

1984年1月,傅全香(前左)冒着嚴寒在浙江省嵊縣(今嵊州市)爲當地羣衆演唱。 新華社記者錢春雷

1984年1月,張桂鳳、傅全香、範瑞娟、王文娟(前排左起)在浙江省嵊縣(今嵊州市)“越劇之家”門前合影留念。 新華社記者吳元柳攝

2017年4月,傅全香與徐玉蘭、王文娟共同獲得第27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1990年3月,京昆大師俞振飛(中)與夫人、程派青衣李薔華(左二)及越劇演員傅全香(左三)、王文娟(右一)等在亞運會義演的後臺切磋技藝。新華社記者王齊攝

晚年的傅全香愛丹青尤喜畫梅。在人生最後的幾年,她一直纏綿病榻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越劇十姐妹”,曾是一個時代的藝術偶像。

而今,她們終於在天上團圓。

2006年3月26日,著名越劇藝術家袁雪芬、呂瑞英、徐玉蘭、王文娟、傅全香、金採風(自左至右),在浙江嵊州市越劇博物館“越劇十姐妹”照片前交談。新華社記者譚進

策劃:韓宇

圖片:中國照片檔案館

編輯:張鋮 王南

(原標題:只有香如故丨懷念永遠的“祝英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