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密”安全防護網 數字技術護航網絡生態建設

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5G、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應用,堅持創新賦能,激發數字經濟新活力,數字生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信息通信業發展較快,信息通信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累計建成5G基站383.7萬個,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工業互聯網初步建成網絡、標識、平臺、數據、安全五大體系。

當前,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隨着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網絡安全的基礎性、保障性作用日益凸顯。業內專家表示,“AI+安全”將進一步激發更多網絡安全防護新需求,催生網絡安全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進一步拓展網絡安全產業發展新空間。

目前,我國已出臺多項法律法規,初步搭建起數據安全保護的基本“法律堡壘”。各地也紛紛出臺數據相關條例,對數據賦能產業、數據安全保護、數據共享等內容進行規制。例如,《上海市數據條例》明確實行數據安全責任制,涵蓋了數據分級分類保護、重要數據目錄管理、數據安全管理等配套措施,落實重要數據備案和數據安全評估制度;《浙江省公共數據開放與安全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公共數據開放主體應建立公共數據開放範圍的動態調整機制,公共數據採集應當限定在必要範圍內,不得超出公共管理和服務需要採集數據。

“人工智能的發展掀起全球新一輪產業發展浪潮,爲安全行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諸多挑戰。”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在近日召開的ISC.AI 2024第十二屆互聯網安全大會上表示,面對愈加複雜的傳統安全問題和大模型帶來新的安全挑戰,應該用AI重塑網絡空間,用安全大模型解決“新老”安全問題。

作爲數字經濟的重要參與者,企業在維護數據安全方面也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據瞭解,“360安全大模型”目前已在終端、安全運營、安全服務等諸多業務場景落地實踐。周鴻禕表示,安全大模型要與安全業務深度融合,模型不是產品,而是能力,能力要結合“場景”,產品化才能發揮價值。

數據安全作爲數字經濟的關鍵支撐,已被納入戰略發展規劃。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6部門發佈的《關於促進數據安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設定了我國到2025年和2035年的具體發展目標,到2025年,數據安全產業基礎能力和綜合實力明顯增強,數據安全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建成5個省部級及以上數據安全重點實驗室,攻關一批數據安全重點技術和產品。到2035年,數據安全產業進入繁榮成熟期。

“數字安全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必須尋求創新的安全模式。”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認爲,數字安全已經成爲數字經濟發展的焦點,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應用本身既是安全防禦的重點,也是保障的有利手段。數字安全需要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結合,從產業、技術、管理等方面着手,提升保障能力。(王其馨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