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感心教練/理性思考 客觀自省

R氣沖沖地來找我抱怨:「我花了很長時間詳細說明任務的來龍去脈,就是希望部屬在執行時不僅知道怎麼做,還能清楚理解背後原因,若面對質疑時便能從容地迴應。結果呢,他們的回饋零零落落,我一氣之下,就大聲斥責了他們。」

我請R回想一下,爲何反應如此強烈?原來,他一開始帶着很高的期待,花了時間有條理地說明,卻未獲得預期的結果。這種賠了夫人(時間)又折兵(效果)的失落感,讓他懷疑自己的管理能力。這反映他想要控制一切的心態,一旦事情脫離掌握或不如預期,就會感到憤怒和無力。

情緒是什麼?是我們對周遭環境、內心狀態或想法所產生的反應。它總是無聲無息地環繞着我們,只要活着,就無法擺脫。情緒的反應如同反射動作,迅速而不假思索,目的是保護自己免受或減輕傷害。但情緒往往先於想法出現,而想法又是理性的基礎。

我們總會希望避免情緒影響到處事的客觀性,若將龜兔賽跑比喻爲情緒與理性之間的競賽,兔子(情緒反應)即使一開始跑得比較快,但烏龜(理性)還是可以後來居上的。只是,有什麼方式可以使情緒緩和下來,讓理智追上去?

抗拒往往都是一切衝突的起源,在事後若經常懊惱自己爲何發火時,得先接受自己會有情緒這一件事情,這是本能反應,不用一味的怪罪自己,並將重心放在持續的修煉上。

當我們對他人表現感到不滿時,可能反映出希望控制他人或事物的慾望。這種控制慾源自於對自己能力的不信任,或者因爲對自己的要求過高,一旦對方未能達到要求的標準時,便會感到憤怒或失望,進而否定對方的價值,也產生對自我價值的懷疑。

一個真正懂得欣賞自我價值的人,會泰然面對眼前的情境,即使做不到全然漠視,仍會情不自禁地感到憤怒的話,或許機智和文化修養可以幫助自己掩飾憤怒,保全面子。但真要能減緩甚至消弭產生的反應,則與內心強大與否有關。

內心要如何強大?並非只是內觀自省,而且還要「向外看」。萬物(包含自己)都有其生存之道,去理解世事、人情世故,坦然面對,不糾結,內心自然不受外物的影響。

一旦去了解對方內心狀態,便能知道表象(情緒、言行)都是爲了保護自己,而先發制人或沒有作爲。一旦你看到了這一層原因,對方的言行舉止,就無法影響到你的內心,只需要切斷他人的言行與自我價值的連結,就可以平心靜氣地面對當下,處理問題。

要啓動「理性」的前提是先觸發「想法」。當內心不再被情緒左右,思考才得以展開,當理性開始運作後,纔有客觀評估與自省的機會,那麼烏龜一定會把兔子遠遠的拋在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