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不是老年人專利 醫揭3習慣恐會「少年得痔」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指出,只要有久坐、纖維攝取不足、飲水量不夠的習慣,就算是年輕人也很容易得痔瘡。(示意圖/達志影像)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年紀大了身體跟着老化,健康狀況很容易出現問題,但其實不少病症都有年輕化的趨勢。大腸直腸外科陳威佑指出,痔瘡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只要平時坐的時間久、纖維攝取不足、飲水量不夠,同樣很容易得到痔瘡。

陳威佑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大腸直腸外科似乎是老年人的疾病,因爲老了纔會有痔瘡、大腸息肉、肛門脫垂等問題,但事實上,大腸直腸外科也有不少青少年和孩童的案例,其實年輕人也很容易得到痔瘡,而且大多數都和3個生活習慣有關。

▎坐的時間太久

臺灣的學生,尤其是國高中生,大多數時間都待在教室上課,且面臨會考或其他大型考試的時候,更是需要久坐,有時一坐就是3至5個小時,直到吃飯才起身。然而長時間的久坐,會讓痔瘡組織維持在高壓狀態,相對容易產生內痔或外痔。

▎纖維攝取不足

年輕人大多數都喜歡吃炸雞、甜品,但這類食物通常缺乏足夠的纖維,但纖維又是讓糞便維持「糞便容積(Stool Volume)」的重要關鍵,當纖維攝取不足,糞便容積就會下降,讓排便間隔延長,糞便變得更硬,上廁所需要更用力,痔瘡就越容易形成。

▎新陳代謝快但飲水不足

許多學生到了假日喜歡從事戶外活動,大量的活動會讓水分蒸發變快,甚至一天可能會從汗液蒸散出1000毫升的水分,如果飲水量不足,人體就只能從糞便中萃取水分,導致糞便變得更幹更硬,讓痔瘡更容易形成。

陳威佑強調,痔瘡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即使是青少年或孩童,只要坐的時間久、纖維攝取不足、飲水量不夠,同樣也是痔瘡的高風險族羣,不過年輕人得痔瘡通常不需要手術,只要定期到門診追蹤,透過藥物、生活飲食調整,痔瘡大多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