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新手”瑞爾集團鄒其芳:爲什麼不試一試?

文/朱萍 姜伊菲

“那麼,我爲什麼不試一試?”

2025年新年伊始,在瑞爾集團總部,當被問到爲什麼要會選擇做短視頻直播時,鄒其芳反問道。2024年12月20日,鄒其芳首條微信短視頻作品上線,短短几天內,這條簡單的個人經歷介紹視頻就實現了超過20萬的觀看;1月8日,鄒其芳又開啓其個人視頻號首播,攜其80後高管進行了一場50後與80後的跨時代對話。

創業20餘載,瑞爾集團董事長鄒其芳依舊以17歲的心態開始進入一個“新領域”,並坦言一直有關注視頻直播,也在學習中,“朋友圈”同程董事長吳志祥的直播也給了他很大的勇氣,同時見證了俞敏洪、雷軍等企業家通過自媒體平臺展現強大的影響力,他們通過直播塑造了獨特的品牌文化與價值觀,與消費者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聯結。

“如果我內容做得好,流量自然會扶持我,這是典型的馬太效應。如果做得不好,那我也不抱怨。對於我而言,這不只是品牌傳播的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的傳遞方式。”鄒其芳認爲自己是與時俱進,並不是向“流量眼球”的妥協,更重要的是,這也是時代給予的一次機會,用共同的文化理念匯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前行。

一直以來,鄒其芳都堅持以文化作爲企業發展的核心基石,認爲技術可以支撐企業一時的發展,但唯有文化才能決定一家企業的走向和持久生命力。“在羣體中,少數派很容易受到人羣的影響。究其根本,是文化在發揮作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文化是全覆蓋、全滲透、包羅萬象的。”

“經濟在不斷地穿越週期中,歷史也證明很多成功穿越週期的都是堅守自己文化底蘊的企業。市場永遠在洗牌,留下來的,一定是那些以人爲本、認真做事、關注用戶體驗的企業。”從“快”到“慢”的轉變,從新店開設到內部深耕,鄒其芳也在用實際行動詮釋着“適者生存”的真正含義。作爲50後,鄒其芳仍在積極擁抱科技帶來的利好,但也始終保持着清醒的判斷力與前瞻性。在他身上從一而終的,是“持續學習,拒絕躺平”的開放心態,是對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持續的個人成長

1953年,鄒其芳出生在天津一個教師家庭。16歲做泥瓦匠,25歲考入英文系,31歲進跨國藥企工作,41歲沃頓商學院畢業,46歲創辦瑞爾集團,69歲帶領公司上市。這樣的簡歷,記載着鄒其芳波瀾起伏的人生經歷。

如今,他更是到了年輕人擅長的新媒體平臺,踏上視頻直播賽道,“用17歲的心態去嘗試新事物”。

當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創始開啓了自己的視頻直播號,其中不乏雷軍、俞敏洪等優秀案例。

“不管做的多好,你的理念需要讓更多的人知道,而這件事只有創始人自己才能做好。”這是鄒其芳一位正在做視頻直播的企業家朋友給的建議。

心動不如行動,在2024年最後一個月,鄒其芳也加入其中。出人意料的是,他發現,做視頻號的感覺竟然不錯,至少並沒有想象中嚇人。

“我們要讓更多人瞭解我們是誰、我們秉持怎樣的理念去做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能影響一些人。”鄒其芳談到自己的初衷時非常坦然。“直播本質上是一個機會,如果抓住了,說不定它就成了一個自媒體渠道。”

鄒其芳也有着自己的“小確幸”。

自視頻號成立以來,鄒其芳保持着極高的更新頻率,平均每三天發佈一條作品。他將這種“高產”歸功於多年的積累。

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在瑞爾員工的記憶中,少不了鄒其芳組織讀書會、分享心得的身影。《離經叛道》等書籍的討論曾深刻影響過瑞爾人的思考方式。瑞爾內部的期刊《瑞爾人》已出版近百期,每一期的卷首語均由鄒其芳親自撰寫。這些內容都成爲了他短視頻的素材,每一條視頻都傳遞着獨特的主題和思考。

事實上,以開放的心態迎接的變化、不斷學習正是鄒其芳始終堅持的理念之一。近幾年,科技的迅猛發展讓他的學習內容愈加豐富。

回顧過去,科技革命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由此也深刻改變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今,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給醫療健康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對人工智能深信不疑,它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不亞於從馬拉車到蒸汽機的變革。”

在鄒其芳看來,AI的算力是推動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算力可以將數據從“地下埋藏的原材料”提煉成可用的信息,就像石油需要經過開採和精煉才能產生實際價值。“我們擁有海量的數據,但沒有算力去開發,這些數據就毫無意義。算力的出現讓數據能夠被轉化爲實際應用,這是AI帶來的巨大進步。”

以文化爲底色

做視頻號開直播是想繼續融入時代前行的潮流中,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他想傳遞到的文化內涵。“讓人一看到我,就能立刻聯想到瑞爾,這也是品牌文化建設和傳播的重要方式。”

而回顧過去,“文化”這一概念早已在鄒其芳的身上刻下了深刻的烙印。

遠渡重洋,赴美留學,是鄒其芳人生路上的一次重要選擇。有志於求學期間,James C. Collins的《基業長青》讓鄒其芳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文化”的內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謂的文化,看不見摸不着,實際上是一個約定俗稱的習慣,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每個人。

“即便你的價值觀不同,但你進入到一個羣體,也會受到環境的浸潤和感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此之後,鄒其芳便格外注意關於文化的一切。

鄒其芳舉了一個例子:在美國芝加哥,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以醫療和其他業務聞名。然而其中一個成員搬到邁阿密後,被當地騙保之風所影響,最終成了最大的騙保者。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其實就是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

“這就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我們要堅定不移的夯實文化。”鄒其芳認爲文化的影響很難抗拒。

留學期間的經歷讓鄒其芳擁抱了“文化”。時隔多年,鄒其芳回溯思想歷程,認爲文化成爲了他一路走來的底色,不曾淡去。

1999年,鄒其芳創立瑞爾集團時,文化自然成爲企業建設的核心。鄒其芳堅信,單憑技術無法支持企業的持續成長。“技術好可以讓你開一家診所,但要擴展到兩家、三家,缺乏文化的支撐就容易出問題。

其中,讓鄒其芳印象深刻的便是同學陳明永創辦的OPPO的企業核心價值觀——“本分”,即“只做自己本分內的事情”。這種文化理念是OPPO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學的實踐讓鄒其芳更加堅定了對文化的看重。瑞爾的文化其實可以簡單的概括爲“誠信、專業、做好人”三個詞。

爲了進一步的具象化瑞爾文化,鄒其芳將之轉化爲一套具體的行爲準則。如今,走進瑞爾北京辦公室,行爲準則便在身旁的大屏上以滾動字幕的形式展示,時刻提醒着來來往往的每一個瑞爾人。“多想辦法|不找藉口、 做事到位|勇於擔當 、坦誠溝通|協作共贏 、持續學習|拒絕躺平、 多講動作|少講理論 、以身作則|多幫少管。”

在瑞爾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每次晨會便是一場生動的故事會,通過講優秀服務案例故事,行爲準則得以強化。這便是鄒其芳主張的“通過動作來傳導文化”。

通過這些行動,潛移默化地接受文化影響的瑞爾人逐步成長,併成爲新開店的核心力量。約30%的員工來自現有團隊,他們與新招募的員工共同組成新店的人才架構,原有人員以其深厚的文化認同感佔據主導影響力,從而形成一種內在的文化傳遞機制,將瑞爾的價值觀延續至更多門店。

適者生存

堅守文化底蘊的鄒其芳,無疑也是時代的見證者,穿越了經濟發展的各種週期。

辜朝明在《大衰退》中曾這樣闡述週期的本質:經濟向好時,投資增加;投資的增加帶動效益的增長,形成發展;隨着投資進一步增大,開始出現剩餘,進而引發調整,這便是週期的來源。這樣的週期是良性的,呈現出循環式增長的特徵。

熱潮之下,泡沫不可避免;資本寒冬疊加行業競爭,當退潮時刻悄然來臨,瑞爾的道路又將通向何處?

鄒其芳給出了他的答案:“環境無法改變,怎麼調整自己,適應環境,這對每一個企業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能夠生存下來的不是最聰明的,也不是最強壯的,而是最能適應環境的人,也就是適者生存。”

靜下心來思考,他堅信市場的需求永在。對於醫療相關領域,牙科是最高頻的需求之一,因爲它屬於維護保養型的項目。

在現金流的支持下,堅持本質的企業往往能穿越週期,而瑞爾便是其中之一。

對於瑞爾的本質,鄒其芳總結得很簡單:在以文化爲核心的支持下,患者選擇瑞爾主要基於兩點,一是醫療品質,二是服務水平。

於是,在瑞爾的面試中,經常可以看待鄒其芳親力親爲的身影。“我總是會問他們兩個問題:爲什麼選擇我們?我能幫你做些什麼?實際上,答案很簡單。選擇我們的大致分爲兩類人:一類是特別優秀的醫生,他們希望找到一個堅守醫療本質的機構;另一類是希望找到一個穩定的平臺,進一步成長和提升。”

如今,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反思成爲鄒其芳的生活常態。

在問到種植集採的影響時,他提到瑞爾也在根據市場反饋不斷調整。

將種植牙資源集中在少數專家手中,同時對價格進行適時調整,與市場同步。專家的種植量顯著提升,患者和醫生都從中受益。引導團隊將注意力從種植牙單一方案轉向更多樣化的解決方案,以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發展綜合的、全科的牙科治療,而並非只專注於一個領域。這些都是瑞爾及時調整的一部分。

“我現在不再以開店速度爲增長目標,更多要看利潤的增長,通過優化存量來夯實基礎,再考慮開新店。開店並非目的。”

在文化的支撐下,鄒其芳放手地方連鎖店鋪“因地制宜”發展,只在集團角度給出一些建議,不在運營方面過多幹涉。

有意思的是,即使行業仍在“洗牌”,瑞爾業績的扭虧爲盈、穩步增長同樣不容忽視。

“上個財年,我們的種植量大幅提升,收入也同比小幅增長,所以集採的整體影響並沒有那麼顯著。今年上半年種植收入佔比有小幅下降,這也意味着其他項目在增長。而回顧歷史,種植業務的佔比始終穩定在20%左右,波動幅度並不大。”

在每個瑞爾人的印象裡,鄒其芳仍是公司中每天最早到崗的一員。他說,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講到,人最終追求的是實現心目中的目標。

“我現在所做的一切,也是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當初我們定下了一個小目標——到2039年,成爲國際領先的口腔醫療機構。這個目標挑戰巨大,但我們願意朝這個方向努力。萬一實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