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火了 傳統媒體要怎樣借勢移動直播?

(原標題:VR來了,直播火了,傳統媒體要怎樣借勢移動直播?)

文/娛樂獨角獸

今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現象級應用,非直播和VR莫屬。

在傳統媒體渠道衰落的同時,直播和VR作爲新的內容傳播方式迅速躥紅:最近,米未傳媒、《奇葩說》創始人馬東開直播,同時吸引了600多萬人在線觀看,這讓曾是傳統媒體人的馬東完全沒有預料到。

優質內容正在成爲核心——《ELLE》雜誌在美拍全程直播范冰冰巴黎時裝週,其美拍賬號ELLEplus一小時吸粉10萬;4月份劉濤直播《歡樂頌》的新聞發佈會,71萬粉絲上線刷屏,引發網絡癱瘓,這種直播方式爲東方衛視帶來了大量的話題關注。

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明星,連“網紅企業家”雷軍在玩兒了一次直播之後,直呼 “直播真是太好玩兒了”,在這之後就跟扎克伯格一樣,被直播迷住了。確實,直播給許多人第一印象是“好玩兒”,而在最近一個月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媒體+直播的結合,已經成爲一種新的現象:

這種轉型意味着傳統媒體在舊渠道衰落的今天,藉助優質的內容生產能力爆發出驚人的能量。而直播就是其轉型的突破口。

VR來了,直播火了,“新聞直播”如何切入?

今年最重要的產業趨勢是虛擬現實(VR),今年上半年最火的應用是直播。他們是新媒體的產物,也是傳統媒體在微信、微博、客戶端後,下一個嘗試擁抱的新事物。

今年的兩會報道,VR技術最引人注目,除了新浪新聞、百度新聞、優酷、樂視這些互聯網媒體積極使用VR呈現兩會報道,人民日報客戶端用VR技術無死角觀察全會場,新華社更是拍攝了19個VR視頻,包括新聞發佈會、會議記錄、現場採訪,甚至結合闖關遊戲搞起了互動,大大增強了與網友參與性。《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和《法制晚報》也都進行了VR視頻報道兩會的新嘗試。

但從用戶體驗角度來說,VR的報道形式目前還只是嘗試階段,網友們也大多抱着好奇的心態來體驗。移動端體驗不完善、形式大於內容、VR設備普及程度低等問題還較爲明顯。不過“兩會”報道倒是將VR的實際運用推向了一個小高潮,接下來會有怎樣的發展,傳統媒體將如何運用VR還有待檢驗。

比VR技術門檻低得多的是直播應用。

近期有媒體先後報道了CNN、《華盛頓郵報》、BBC等老牌傳統媒體在Facebook上開展新聞直播的案例。

早在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就職宣誓典禮舉行時,CNN就與Facebook合作,進行了早期的直播。採用“視頻+更多信息窗”的方式進行就職典禮的報道——即在Facebook頁面左側嵌入來自CNN的直播視頻畫面,直播時,Facebook用戶可以與好友邊看邊聊,也可以在直播頁面上即時交流、發表看法。

這一嘗試取得成功:從當天早上6點開始,CNN對相關程序進行了20多萬次更新,在線視頻點擊數達到1390萬次,共有近2000萬用戶觀看了CNN與Facebook合作的直播頁面,產生100多萬條評論信息。

這種“視頻+更多信息窗”的直播模式,利用了CNN強大的新聞製作和直播能力,Facebook則發揮了社交平臺的用戶參與性。在新媒體衝擊下,傳統媒體一直在致力於將受衆變成用戶的轉型,與社交媒體的合作,可以精確掌握用戶的數據、需求和反饋,對內容製作、渠道拓展、跨界營銷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從歐美國家的現狀來看,Facebook在全世界擁有15億活躍用戶,在推廣視頻直播方面具有獨家優勢,傳統媒體在Facebook平臺進行直播報道,大量吸粉之外,還增加了媒體話語權,而視頻直播也會進一步延長用戶在Facebook的滯留時間。

事件直播或成傳統媒體新的吸粉方式

重大新聞事件的直播應用,在我們國家也有成功案例。去年9月3日的大閱兵儀式,央視除了在原有的電視臺平臺直播外,還和視頻社區美拍合作,號召網友拍出他們眼中的大閱兵,這些參與內容在美拍社區1天視頻點擊量近1個億,參與互動的網友超過300萬人次,創下了當時視頻直播活動參與人數新記錄。

這種形式從重大新聞事件的幕後花絮着手,在美拍進行全天不間斷互動直播,通過客戶端的話題推送和彈窗等向大衆推送閱兵盛況,移動終端覆蓋數達1.7億用戶,北京網友及現場參與人員紛紛用手機記錄下了自己視角下的大閱兵,多名幸運用戶視頻更爲央視所選中轉播。既適合互聯網媒體的傳播性質,也爲央視提供了一個傳統直播所無法完成的新嘗試:

除了時政新聞領域,傳統媒體在直播上最大的結合點集中在時尚娛樂領域。

3月份ELLEPLUS在美拍上直播范冰冰在巴黎時裝週,高峰時引爆30萬人同時在線觀看,成爲明星直播熱潮的首個引爆點開始,通過這場直播,《ELLE》雜誌的美拍賬號一小時吸粉10萬,有力宣傳了其手機應用ELLEplus;4月份,劉濤直播《歡樂頌》的新聞發佈會,71萬粉絲上線刷屏,引發網絡癱瘓,這場直播是東方衛視在新劇發佈會上想到的點子;5月份,鞏俐、李冰冰、李宇春、井柏然通過美拍直播戛納電影節紅毯,線上線下貢獻了不少花絮,直播這場電影節的美拍賬號包括巴黎歐萊雅、ELLEPLUS、太平洋時尚網、電影《盜墓筆記》等品牌、媒體、劇組等,他們在直播同一個活動的過程中達到了各自不同的傳播目的。

時尚雜誌一直都與明星和各大秀場、時尚前沿有密切的聯繫,《ELLE》從紙質雜誌,到ELLEPLUS app上線,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在美拍上做明星直播,借明星的人氣、通過與粉絲互動,爲媒體吸引最活躍的粉絲。

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開始了覺醒和探索。湖南衛視在今年的《超級女聲》中引入直播和VR,這樣新潮的玩法不僅可以更貼近網生時代的觀衆口味,又能增強節目的可看性和現場感;《魯豫有約》對首富王健林展開了跟拍計劃,並通過王思聰的直播平臺進行了直播。這些都成爲了傳統媒體借力互聯網的有益嘗試。

傳統媒體攜內容能力實現彎道超車

從資本春風吹向直播熱土的那一刻起,搶佔賽道的競爭就呈現出一擁而上的局面。據統計,目前國內共有120多家直播平臺,而這120多家直播平臺的生存境況非常貼切的佐證了互聯網的金科鐵律,即20%的頭部力量掌握着80%的流量和資源。

直播軟件等牢牢佔據前排位置,而巨頭入局也使得“百播大戰”的結果呈現出日益明朗的態勢,混戰之後的直播市場極有可能面臨被巨頭收割的結局。那麼,此時直播還有哪些機會呢?

仔細研究目前的直播市場,仍有兩個機會缺口等待填補。一是目前直播內容主要是由明星、網紅來帶動,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系統化的縱深內容;二是內容無法沉澱成爲直播的痛點,內容播完即過,導致用戶也無法沉澱在其平臺上。

而這兩個缺口恰好給了傳統媒體機會。一方面,傳統媒體具有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不論是擁有海量節目、主持人、幕後團隊的電視臺,抑或是擁有強大話語權的紙質媒體,都能保證高品質、高含金量內容的生產。另一方面,傳統媒體的自有渠道可以將直播內容沉澱下來,供用戶反覆觀看或做深度解讀、二次營銷,這都是直播內容價值最大化開發的有效途徑。

所以,傳統媒體雖然一直被唱衰,但在與新媒體的角力中並非敗局已定,憑藉其專業內容生產能力,加之直播平臺巨大的流量優勢和實時互動營造的“在線感”,新的活力可以注入到看似日薄西山的傳統媒體中。

根據Sociabakers的數據統計,媒體直接發佈在Facebook上的視頻年增長率達到353%,而直播更有潛質成爲傳統媒體的重新連接用戶的出口。在人人都可以生成內容的時代,傳統媒體失去的只是渠道的枷鎖,得到的卻是隨時生產內容的自由,借力直播或許可以實現傳統媒體對新媒體的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