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手段不利2022臺港關係

(美聯社)

很多人可能以爲臺灣與香港政府間的關係惡化始於2019年香港的反送中運動,但早在2014年臺港政府之間就已陸續出現芥蒂。

2022年甫開始,臺港之間就出現了一些指標,就如同臺海關係緊張程度不見趨緩,讓我們預見臺港關係的前景也不甚樂觀。原本往來密切的臺港之間,有着許多在港工作的臺灣人、在港投資的臺商、喜歡到香港旅遊的人,以及臺灣本土觀光業,他們可能都要失望了。

1月6日,香港《大公報》刊出滿版長文點名臺灣學者吳叡人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的六大罪行,其中點明他在《報導者》發表過的〈致一場未完的革命〉一文鼓吹港獨、顛覆政權而涉嫌煽動意圖罪。港媒這個舉動,代表除了臺灣政府官員可能被列入他們的黑名單之外,學者、甚至民間人士也都可能成爲香港媒體的撻伐目標。

針對此事,陸委會與民進黨遲至一週後才做出迴應譴責親共港媒。筆者認爲若臺灣政府願意做出更實際的舉措,首先應該幫助臺灣人民降低可能受到《香港國安法》侵害的風險,政府應該向人民說明其權益以及政府可能採取的相應措施,而不是把此事拿來當作政治化的工具。只發文譴責香港政府或指罵中共,並無法給予臺灣人民在《香港國安法》實施之後任何人身安全的保障。事實上,政府可以向人民解釋,在正常的法治國家之間,實施引渡法的一個基本前提是,如果提出引渡的罪名在當地法律之下並不構成犯罪要件時,在當地的法院審理引渡請求時,當事者可以提出反對引渡的抗訴。

具百萬訂閱的臺灣YouTube頻道「眼球中央電視臺」最近製作了一個名爲「離港求自由……移民臺灣是解答嗎?」的影片,指出臺灣政府在面對港人來臺有許多值得檢討的措施,例如港人申請臺灣的投資定居簽證,必須歷經遙遙無期的漫長等待,這也讓許多港人舉家搬來臺灣之後,面臨到在臺簽證到期而必須遷返回香港的擔憂。片中也提到有來臺尋求政治庇護的香港人表示,由於他們擔憂觸及兩岸敏感話題,所以臺灣政府希望他們避免接受媒體採訪,令人不解臺灣高倡的民主與言論自由何在。

就商務往來而言,香港法院請求在臺清算臺灣《蘋果日報》相關資產一事,臺灣政府以《個資法》限制臺灣《蘋果日報》對香港傳輸公司資料,儘管出於政治或資安考量,政府這個作爲可能有合理之處,但以商業考量而言,現今有許多在臺的跨國公司都在合規的情況下與其他國家(包括香港)的分公司或分部之間共用員工、客戶等公司信息資料。現在臺灣政府有了新的措施,很可能會造成這些跨國公司在資訊傳輸上有所顧慮、無所適從。

此外,在臺派駐香港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拒絕簽署港府要求的「一中承諾書」後,我們也難以預想近期能看到臺港各自代表處能夠恢復以往那樣的正常運作。「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甚至在最近搬遷到了一個更小的辦公空間。長遠來看,缺乏官方政府或代表機構的兩地之間,若要維持正常的貿易往來、人民之間要進行交流、相互理解與對話,想必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

既然雙邊合作近期看似無譜,臺灣政府應該考慮採取更積極主動的姿態。延宕多年的潘曉穎命案,在今年2月即將屆滿4年,人在香港並已認罪的兇手陳同佳曾多次透過中間人管浩鳴表示願意前往臺灣自首受審。然而臺灣政府卻提出在讓陳來臺前,香港警方必須與將此案在香港所取得的證詞與證據交予臺灣,並堅持雙方政府要商討陳同佳入境臺灣的前提,如讓臺灣警察飛到香港將他押送來臺等條件。

事實上,臺灣政府對於香港政府所提出的這些「法律上」的堅持,很明顯只是政治手段,他們在這個議題上堅持走雙邊對等的路線,看似關乎主權對等與臺灣的地位提升,或許有助於他們爭取本土選票,但實際上只會讓此案一直持續推延未果,更無法給受害者家屬交代。(作者爲前美國共和黨亞太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