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如晴點滴回味往日食光

《往日食光》收集30道料理、30個故事,交織出時光與生活的樣貌。(天下文化提供)

「摘錄味道,是想念的源頭;記錄食物,是時光的旅程。」集結了人間副刊「記食青春」專欄的《往日食光》,30味料理、30個故事,是鄭如晴以食物爲經、時間爲緯,交織出的時光與生活樣貌。

鄭如晴自謙並非美食家,但味覺記憶稍強,每每讓她吃到或聞到同一種食物時,腦中便浮現曾與食物有關的畫面與時光,恍若今昔交錯、時光摺疊。她最初的舌尖記憶始於在保母懷中,一球內含蔗糖的飯糰,咀嚼時嘴裡的甜糯和蹦脆聲至今難忘,而白飯加糖的記憶,也成爲類似鄉愁的念想。

臺南、高雄、臺中,鄭如晴指自己的童年在12年間輾轉於三個不同的生活場域,離散的生活讓飲食成了重要慰藉。在高雄「永清浴室時期」與外公、外婆同住於高雄鹽埕區,外婆爲了生計而開創的浴室事必躬親外,一家子的飲食也都由她照料,年節桌上的應景美食也難不倒她,而鄭如晴印象中最幸福的一個端午節,是幫着外婆包糉子。

「我學着大人舀了一匙炒到半熟的糯米壓在竹葉杯底,又依序加入各項食材後,再加一匙糯米覆蓋。」外婆也會適時將竹葉包緊,綁上麻繩。雖然外婆在端午節沒幾天後腦溢血過世,「那年她59歲,我8歲」,令人懷念的年節也隨着外婆消逝,但鄭如晴記憶中的永清浴室和外婆的廚房氣味,即使在她成人後仍未消失。

自己有了小家庭的初期,小公寓也是朋友假日的聚會場所,鄭如晴也首次挑戰「豬皮」,正發愁於豬皮被煮得如橡皮,頗有些因禍得福地把蒸煮多時的豬皮放入冰箱,隔日德國友人看到切成果凍大小的豬皮凍,驚呼「水晶」!水晶公寓還一時聲名大噪。

鄭如晴以小說《香水》提示「味道是親密關係的連結,這是人存在的基本要素。」在異鄉德國,靠着「藝術代中國菜」開班授課,六個學員等於一堂課入袋150馬克,但鄭如晴卻又得煩惱到底要教什麼?「中菜注重的色香味首要是顏色」,她選定彩椒,開封一直捨不得用的沙茶醬,第一堂課的彩椒沙茶牛肉贏得盛讚,也爲她打開一段飲食文化異國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