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海量公共數據,谷歌開源AI統計學專家DataGemma

新智元報道

編輯:alan

【新智元導讀】近日,谷歌推出了自己籌劃已久的大型開源公共統計數據庫,以及在此基礎上誕生的大模型。——「AI統計學專家」能解決幻覺嗎?

準確的統計數據、時效性強的信息,一直是大語言模型產生幻覺的重災區。

知識是現成的,但學是不可能學的。

並非此身惰怠,只因現實太多阻礙。

對於這個問題,谷歌在近日推出了自己籌劃已久的大型數據庫Data Commons,以及在此基礎上誕生的大模型DataGemma。

論文地址:https://docs.datacommons.org/papers/DataGemma-FullPaper.pdf

Data Commons是一個龐大的開源公共統計數據存儲庫,包含來自聯合國 (UN)、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人口普查局、衛生部、環境機構、經濟部門、非政府組織和學術機構等可信來源的大量統計數據。

目前,整個語料庫包含超過2500億個數據點和超過2.5萬億個三元組。

數據有了,模型要怎麼處理?

本文提出了一種將LLM橋接到數據的通用架構,並探討了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首先,LLM必須學會在適當的時機選擇,是使用存儲在模型參數中的知識,還是從外部獲取信息。

當然了,關於何時查詢外部源這件事,需要LLM學到自己的參數裡,這可以採用多種機制來實現。

其次,需要決定應該從哪個外部源查詢所需的信息,因爲可用的信息源可能很多而且是動態的。在本文中,作者直接使用單一外部信息源來包含大量數據源。

最後,一旦明確了需要哪些外部數據,LLM就需要生成一個或多個查詢來獲取這些數據。

一般來說,不同的來源會產生不同類型的數據,如果LLM還要專門去學習各種API就有點麻煩了。因此,作者開發了用於外部數據和服務的單一通用API。

API的靈感來自於Robert McCool在1993年設計的URL參數編碼接口,雖然簡單,卻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是目前在網絡上最接近通用API的接口。

作者使用自然語言來表達查詢,返回的答案可以用mime-type來增強,以允許非文本答案。

搞定了這些,一個能夠充分利用最新最全外部數據的「AI統計學家」(或者叫統計學魔術師)就誕生了。

DataGemma

對於Data Commons這麼龐大的數據源,想要被LLM正常使用,需要面對一些現實的挑戰:

比如「世界上排名前5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是哪些國家?」;更復雜一點的比如「加利福尼亞州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嗎?」(這裡面暗含了所比較的實體——加利福尼亞州與其他國家/地區相比,而不是美國各州);或者「煤發電量高的美國各州,慢性阻塞性肺病發病率也很高嗎?」(這涉及到實體和指標之間的比較)。

之前的工作利用了兩種方法來緩解這些問題:使用工具和檢索增強生成(RAG)。

前一種方法會調整LLM來生成一種標記語言,能夠將自然文本與對外部工具的函數調用穿插在一起。爲了對抗幻覺,工具可能會查詢數據庫或搜索引擎。

而在RAG中,輔助檢索系統從大型語料庫中識別與用戶查詢相關的背景知識,然後用這些知識來增強用戶的查詢。

本文作者以谷歌開源的Gemma和Gemma-2模型爲基礎,分別利用檢索交錯生成(RIG)和RAG微調出兩個新的版本。

開源模型:https://huggingface.co/collections/google/datagemma-release-66df7636084d2b150a4e6643

數據共享

Data Commons的數據共享涉及兩項創新。

首先,研究人員花了數年時間訪問大量公開可用的數據集,追蹤數據背後的假設,並使用Schema.org(一種用於編碼結構化數據的開放詞彙表)對它們進行規範化,最終形成了一個包含所有數據的通用知識圖譜。

其次,研究人員使用LLM創建一個自然語言界面,允許用戶用通用語言提出問題,並通過圖表等方式來探索龐大的數據庫。

需要明確的是,LLM只是將查詢轉換爲Data Commons中的詞彙表,不會與底層數據交互,也不會生成輸出,因此不必擔心出現幻覺之類的問題。

當前的方法是利用這個自然語言接口,教導LLM何時以及如何與Data Commons的接口進行通信。

對齊方面,作者採用LIMA(一種指令調整和強化學習方法),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則,利用數量少但質量很高的一組示例,使最終任務與用戶偏好保持一致。

RIG 與 RAG

接下來介紹將LLM與Data Commons連接的兩種不同方法:

RIG

檢索交錯生成 (RIG),是一種受使用工具啓發的方法,將LLM進行微調以生成自然語言數據共享查詢,然後,多模型管道將此查詢轉換爲結構化數據查詢,用於從Data Commons數據庫檢索答案。

如上圖所示,這裡擴展了RIG管道的步驟。首先是經過微調以生成自然語言查詢的模型;接着是後處理器,將自然語言查詢轉換爲結構化數據查詢;最後一個組件是查詢機制,從Data Commons檢索統計答案並使用LLM生成。

當向LLM提出統計查詢時,通常會生成包含數字答案的文本(如下圖所示)。這時可以根據數字(LLM-SV)相關的上下文,在Data Commons數據庫中匹配最相關的值(DC-SV),作爲事實檢查機制一起返回給用戶。

研究人員選擇了大約700個用戶查詢(對應不同的統計問題)。

對於每個問題,都會從基本模型中選擇帶有統計數據的答案(約400個),然後將這些響應提供給功能更強大的LLM(Gemini 1.5 Pro),指示它圍繞統計數據點引入自然語言數據共享調用。

所使用的提示包含三個示例作爲指導,要求註釋出統計值和單位,還要指示數據共享調用包括地名、指標和日期等。最後會進行人工審查,並手動重寫不符合要求的數據共享調用。

爲了評估單個測試查詢響應,這裡需要子字符串級別的詳細反饋。研究人員採用了上圖所示的可視化工具。

人工評估人員能夠瀏覽所有查詢,並檢查每個查詢響應中的所有Data Commons調用,首先快速檢查是否存在任何明顯的事實不準確之處,然後對響應中存在的每項統計數據進行評估。

上表顯示了RIG方法的事實準確性指標(Data Commons中的統計數據與101個查詢中的LLM響應進行比較的情況)。總體而言,RIG方法提高了真實性,從5-17%提高到約58%。

RAG

RAG管道同樣包含多個組件。首先,用戶查詢被傳遞到一個小型的、經過微調的LLM,它會生成與用戶查詢相關的自然語言查詢;然後,通過Data Commons的自然語言接口來獲取相關的表;最後,將原始用戶查詢和檢索到的表交給長上下文LLM(Gemini 1.5 Pro)。

原始用戶查詢以及結果表可能會相當長。例如,比較查詢可能包括來自美國所有50個州或全球194個國家的多個表的多年數據。

在綜合查詢集中,平均輸入長度爲38,000個token,最大輸入長度爲348,000個token。由於輸入量很大,因此必須使用長上下文LLM,用戶響應如上圖所示。

對於RAG方法,人類評估者評估LLM生成的細粒度問題及其相應的數據共享響應的質量。首先驗證是否生成了足夠且相關的問題來解決用戶查詢(上圖);然後評估每個單獨問題的質量及其相應的數據共享響應(下圖)。

下表的結果表明,LLM在引用數字時通常是準確的 (99%),當根據這些說法進行推論時,準確性會下降,在6-20%的時間內得出錯誤的推論。

參考資料:

https://venturebeat.com/ai/datagemma-googles-open-ai-models-mitigate-hallucination-on-statistical-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