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次數據資源“摸家底”,優勢潛力待釋放:海量數據源頭即棄,數據交易供需錯配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馬嘉璐 廣州報道

5月24日,《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報告(2023年)》在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公開發布。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數據生產規模呈爆發式增長,數據生產總量達32.85ZB,數據資源規模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不過,在存儲數據中,一年未使用的數據佔比約4成,數據加工能力不足導致大量數據價值被低估、難以挖掘複用。

今年2月,國家數據局、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聯合開展全國數據資源調查,主要涵蓋公共數據和行業數據,包括數據採集和存儲設備商、平臺和數據技術企業、運營商、服務器以及相關政府管理機構等,要求對所掌握數據的存儲、利用、安全等情況進行填報反饋。基於樣本分析、企業調研和專家論證,形成了《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報告(2023年)》。

隨着技術的創新突破以及硬件的選代更新,生產生活的數字化應用逐漸增加,推動我國數據產量快速增長。報告指出,全國數據生產、存儲、計算呈現規模大、增速快的特點,2023年,全國數據生產總量達32.85澤字節(ZB),同比增長22.44%;全國數據存儲總空間爲2.93澤字節(ZB),存儲空間利用率爲59%;全國2200多個算力中心的算力規模約爲0.23十萬億億次浮點運算/秒(ZFLOPS),同比增長約爲30%。

在數據要素市場化進程中,我國數據“供給-流通-應用”主體逐漸豐富。國家四部門和15個地區的省級數據管理部門開始探索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機制。2023年,公共數據開放量同比增長超16%,18.6%的平臺企業和51%的中央企業在數據開發利用過程中應用到政府開放數據。

與此同時,調查發現,數據在生產存儲、流通交易、開發利用過程中,數據量降幅較大,我國海量數據和豐富場景的優勢潛力仍待釋放:2023年,全國數據產存轉化率爲2.9%,海量數據源頭即棄;企業一年未使用的數據佔比爲38.93%,大量數據被存儲後不再被讀取和複用;交易所需求方是供給方的1.75倍,數據產品成交率爲17.9%,數據場內交易供需匹配率低;尚未建設數據管理系統的大企業比例爲21.9%,實現規劃管理的數據資源仍然較少;開展數字化轉型的大企業中,實現數據複用增值的僅有8.3%,數據價值挖掘任重道遠。

報告指出,我國企業數字化投入積極性較高,不過,對數據價值認識和判斷不足,數據增值的投入和能力有限,數據價值外溢效應尚不明顯。2023年有數字化投入的行業重點企業佔比超8成,但普遍重數據設施和項目建設、輕數據資源管理,21.9%的大企業尚未建設數據管理系統,大多數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產生的數據未實現複用。

相比之下,中央企業和平臺企業的數據流通量遠超其他企業。本次調查中,平臺企業平均數據交互量爲行業重點企業的249倍,中央企業平均數據交互量爲行業重點企業的42倍。中央企業和平臺企業已成爲行業領域和產業鏈的數據樞紐。

在數據交易方面,全國多省市建立了數據交易機構。不過,交易機構在標準、規則方面尚未達成共識,場內交易吸引力不足。本次調查中,27家交易所上架數據產品中僅有17.9%實現交易,存在供需錯配的現象。

報告認爲,在政策、技術和應用多重因素驅動下,我國數據規模將保持快速增長趨勢,數據存儲計算向一體化按需供給發展,高質量數據資源將成爲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隨着國家層面的數據交易規範進一步完善,數據交易場所、數據服務商等流通載體將走向規範有序、多元協同發展;平臺企業和中央企業將持續發揮行業數據樞紐作用,帶動行業領域的數據匯聚、流通和應用。未來,應用場景牽引的數據開發利用將成爲主要趨勢,數據驅動業務發展將成爲主要應用訴求,圍繞數據增值的產品服務也將逐漸成爲數據供給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