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紅利疊加技術開源,“AI+消費”開闢全新賽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北京報道

“人工智能+消費”是2025年的一個新提法。

在1月24日的國新辦發佈會上,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提出,2025年將推進首發經濟、銀髮經濟、冰雪經濟,推動“人工智能+消費”,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

3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促進“人工智能+消費”,加速推動自動駕駛、智能穿戴、超高清視頻、腦機接口、機器人、增材製造等新技術新產品開發與應用推廣,開闢高成長性消費新賽道。

伴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內技術廠商對開源技術路線的堅持,拓展“人工智能+消費”應用場景也正成爲各地挖掘消費潛力、多元拓展市場新活力的重要方向。可以看到,一個智能消費藍海正在加速開啓。

自動駕駛、智能穿戴、機器人成爲熱門新賽道

新消費需要新載體。“人工智能+”已經連續兩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的自動駕駛、智能穿戴、超高清視頻、腦機接口、機器人、增材製造等新技術新產品,更是進一步爲市場指明瞭落地方向。

賽迪顧問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白潤軒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回顧2024年,AI手機、AI PC等消費電子產品已經能夠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新一代語音助手則代表了人機交互方式的重大革新。

IDC(國際數據公司)預計,2025年中國智能終端市場出貨量將增長4%,其中AI PC、AI平板和AI手機總計出貨量同比增長20%。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智能手機、AR眼鏡、智能玩具等設備的普及,以及AI技術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廣泛應用。

在智慧家居剛剛興起之時,智能電視和智能音箱等設備通過聯網實現了顯著的功能升級。然而,由於AI能力的不足,這些產品的功能仍有較大的改善空間。而AIGC展現出的語義理解能力,爲未來智能語音助手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也讓市場看到了音視頻入口這一“AI+消費”的重要切入點。

智能音箱市場中,阿里、小米、百度等科技公司佔據國內重要地位。百度在2月9日宣佈小度融合文心一言打造的人工智能模型“小度靈機”將應用於小度全系產品。小米在2月27日發佈的小米智能音箱Pro搭載自研AI大模型,支持文案生成、數學解題、多輪對話等複雜任務。

同樣,AI耳機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耳機功能相結合,在播放音頻的功能基礎上,實現了語音識別、語音助手、智能翻譯、降噪優化等多種智能化功能,並且出現瞭如訊飛耳機的辦公應用或豆包的生活助手應用。

延伸到視覺設備上,工信部此前印發的《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明確支持可穿戴設備在工業生產、文化旅遊、融合媒體、教育培訓、體育健康、商貿創意、演藝娛樂、安全應急、殘障輔助、智慧城市等領域的融合應用。

當前AI眼鏡發展仍處於探索期,多家公司佈局探索AI智能眼鏡方案,包括傳統手機廠商、互聯網大、初創公司等,2024年末以來多個品牌已陸續推出AI智能眼鏡新品。

中國銀河證券研報認爲,未來伴隨AI眼鏡產品持續迭代升級,用戶體驗有望不斷得到強化,進而向傳統眼鏡滲透,最終有望實現對傳統眼鏡的替代,達到較高的滲透率,併成爲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和終端。

白潤軒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的滲透和引發的變革,呈現出三個清晰的生態位,智能駕駛和具身智能處於AI應用的第一梯隊,這兩個領域對AI技術具有緊密需求和強伴生性。2025年,城區自動導航輔助駕駛 (Navigate on Autopilot)將跨越“嚐鮮者”階段,進入“早期消費者”的市場,新車滲透率有望達到10%—15%。

與此同時,商用機器人行業近十年實現跨越式發展,技術迭代與應用場景拓展形成雙向驅動。根據智源研究院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國內已發佈或在研人形機器人接近100家,融資規模超100億元,稱之爲“百機大戰”並不爲過。

3月18日,越疆科技正式發佈全球首款“靈巧操作+直膝行走”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Dobot Atom的預售價格,宣佈打響人形機器人“平民化”第一槍,用售價19.9萬元起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破局。同日,美的集團的人形機器人也曝出最新進展,這款機器人不僅能跳舞、能“比心”,也能聽懂語音指令並按照指令去完成相應操作。目前,美的已整合研發資源,成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進行人形機器人研發,希望能開發出短期落地的產品,同時也能夠佈局中長期的技術和產品。

不過,蕪湖機器人產業發展集團董事長許禮進提醒,人形機器人僅是具身智能的一種形態載體,單個或多個場景對機器人的功能、形態、交互方式等需求各異,導致技術路線分散,缺乏場景應用落地普適性解決方案,目前可以在導覽、康養服務、工業製造、特種應急等領域尋找技術難度小、需求量大的場景開放試點,加速人形機器人產品的迭代優化。

人工智能賦能首發產品創新

目前來看,人工智能爲創新注入了強大動力,甚至能賦能首發產品創新。不少企業目前藉助人工智能技術,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準度洞察消費者需求,從而開發出更具創新性和市場競爭力的首發產品。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國擁有超過14億人口,其中有4億多人屬於中等收入羣體,且預計在未來十幾年內這一數字將增長至8億人。隨着居民收入水平的穩步提升和消費規模的不斷擴大,人民羣衆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愈發強烈,消費提質升級的趨勢愈發明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仍處於需求快速釋放的階段,是全球最具成長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爲“數據要素×”、“人工智能+”等行動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能夠促進數據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最大化發揮規模效應、倍增效應,構築競爭優勢。

比如,在注重個性化需求的服飾行業中,波司登通過建設蘇州市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實驗室,構建起覆蓋30萬數據集的AI靈感創作平臺,將頭樣開發週期從100天壓縮至27天。運動品牌361°則將AI技術深度融入產品研發體系,打造出新品競速跑鞋,在柏林馬拉松賽事中助力跑者刷新個人記錄。

文化消費更是迎來一次深度的業態重構。比如,AI對遊戲產業的改造已從工具層延伸至內容層。開發者通過AI生成劇情、優化交互邏輯,甚至創造動態遊戲世界,大幅降低開發成本的同時提升玩家沉浸感。開源證券分析指出,AI原生遊戲將逐步進入商業化落地階段,長期或打開行業增長空間。

今年春節之後,多家文旅企業和旅遊平臺相繼宣佈與DeepSeek達成合作,AI不僅能夠深入挖掘和分析海量的歷史文化資料,助力商旅文企業發掘地方文化精髓,也能夠高效創作優質的文旅宣傳材料和旅遊指南,應用於個性化推薦、智能客服等文旅服務場景,推動文旅產業向智能化、個性化方向轉型升級。

與此同時,在這新一輪大模型衝擊波下,越來越多的頭部科技企業也在更加努力地通過模型開源與性能優化,加速AI技術向多領域滲透,爲首發產品的創新提供技術支撐。2月25日,阿里巴巴宣佈開源視頻生成模型萬相2.1,支持無限長1080P中文視頻生成,爲影視、廣告等首發內容創作場景提供有力支持;騰訊發佈混元快思考模型TurboS,響應速度更快,拓展了AI在實時交互場景下首發產品的適用性。

隨着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產業鏈各方正在積極響應,並推動“人工智能+消費”成爲經濟增長的強大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