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羅馬騎兵的真實戰鬥一直被低估

長期以來,不論學術界還是在民間,羅馬騎兵的聲譽都顯著低於他們的步兵同僚。特別是在布匿戰爭中的一些發揮,似乎也證明他們不堪一用。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由於在馬略改革前,騎兵主要由羅馬公民和拉丁同盟者組成,故而僅從這些精英入手,談一談真實水平究竟如何!

傳統上認爲羅馬騎兵發源於羅慕路斯大王時代

騎兵在羅馬和同盟者社會中享有較高的地位。他們主要由富裕人士擔任,甚至包括300名元老。因而擁有最好裝備。最晚到塞爾維烏斯王改革後,羅馬騎兵就由輕裝轉向了重裝。隨着羅馬軍備希臘化,騎兵也立刻採用了希臘同行們裝備。甚至在步兵裝備逐漸西化的時代,他們依舊保持着東方希臘風格的裝備。

因此,公元前3世紀的羅馬騎兵裝備:一頂波奧提亞式頭盔、一身短袖長擺鎖甲、一面希臘式圓盾、一根雙端的希臘式騎兵矛。雖然這些裝備比不上人馬具裝的東方騎兵,卻也算得上防護齊全,在西地中海世界還是相當重裝的。

除了裝備,騎兵硬實力還體現在規模上。按照羅馬軍制,在一支標準執政官集團軍中至少包含了2400名騎兵。通常來說,騎兵的規模大概是步兵的1/10,其戰鬥規模並不算小。而且在同時代的羅馬霸權下,意大利同盟總計有7萬騎兵兵源,這個規模仍舊相當可觀。

典型的羅馬騎兵裝備復原圖

陵墓雕刻上的羅馬共和國騎兵

在訓練層面,羅馬軍隊素來聲名在外。共和時代的兵源雖爲臨戰徵召,但由於公民有較長的服役期(騎士需要服役10年),還要在出徵前進行3-9個月的集中訓練,所以有較高的訓練水平。

在軍事架構上,羅馬騎兵按照中隊進行編組。每隊30人,由3名什夫長聯合指揮。而且每位什夫長並非只指揮自己麾下的10名騎兵,還會按照選舉順序負責指揮整個中隊。這就意味着30名騎兵中,就有3名可以擔負整個單位指揮的軍官,爲高超的戰術素養奠定了架構基礎。

典型的羅馬騎兵中隊

正是上述原,因決定了羅馬人雖不是遊牧民族,甚至不以馬上功夫見長,卻在實戰中表現出高超的騎兵素養。具體的表現在三點:

1 羅馬騎兵能和步兵有效的協,同而不容易出現脫節。

2 羅馬騎兵能夠掌握列陣防禦、交替進攻、掩護撤退的複雜戰術。

3 羅馬騎兵還能夠下馬步戰,以嫺熟技巧應對戰局變化。

其中,協同作戰的典型案例是伊力帕只戰。當時,羅馬騎兵被安排同輕步兵、重步兵協同行動,並且始終做到互相支援、協調並進。

除常規情況外,羅馬騎兵還能在短期內掌握特殊的步騎協同戰術。例如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卡普阿攻防戰,爲更好的擊潰叛變的坎帕尼亞騎兵,昆圖斯·納維烏斯臨時從軍團中抽出身手敏捷而又年輕活躍的輕裝步兵,令其與騎兵共乘一馬。經過短暫的訓練,這些騎兵和輕步兵就能夠配合嫺熟。他們在遇敵時能讓輕步兵迅速跳下馬,並利用輕步兵射擊削弱對手的機會,發動衝鋒一舉擊潰敵人,一套流程下來行雲流水。

李維所描述的羅馬輕步兵

在複雜戰術方面,典型案例是努曼提亞戰爭中的一次戰鬥。魯弗斯率領4隊騎兵負責驅逐對方騷擾,由於發現對方埋伏,就緊急下令騎兵挺舉長矛列陣防禦,避免直接踏入陷阱。西庇阿發現異常後帶領騎兵趕到,將騎兵們分成兩隊輪流進攻。每次進攻只是投擲標槍壓制對手,隨後就撤到比原先位置更遠的地方。這樣憑藉交替攻擊掩護,安全的帶着騎兵們撤出了伏擊圈。

這樣的精彩表現並非孤例。在後來的第三次布匿戰爭中,西庇阿又故技重施,通過這種交替進攻然後撤退的方式吸引迦太基部隊。不僅幫助友軍脫困,己方也未有損失。

投擲標槍也是羅馬騎兵的作戰方式

至於下馬步戰,坎尼戰役和伊力帕戰役都是典型的案例。當右翼羅馬騎兵陷入劣勢,並沒有選擇逃脫,而是下馬死戰,爲其指揮官轉移到步兵陣列提供了掩護。

在伊力帕戰役中,羅馬騎兵一舉擊垮了哈斯德魯巴派來襲擊軍營的騎兵。但對方步兵援助及時趕來,讓失去機動和衝鋒距離的羅馬騎兵陷入被動。他們當機立斷,立刻決定下馬步戰,將對手的援軍一併擊退。

正在上下馬的羅馬騎兵浮雕

印象流中的羅馬騎兵 只存在於步兵陰影下

優秀的戰術素養和硬實力,鑄就了羅馬騎兵的優異表現。若翻看史料中的一次次決戰,我們就能得出與刻板印象完全相反的結論。

首先是克拉斯蒂姆戰役。馬塞拉斯率領約3000羅馬-意大利騎兵和600輕步兵,急襲10000人規模的凱爾特軍隊。在己方步兵還未投入戰鬥的情況下,只通過騎兵的衝擊便取得大勝。馬塞拉斯甚至陣斬高盧酋長,獲得了至尊戰利品。

凱爾特軍隊見到少量羅馬部隊興高采烈

在扎馬會戰中,位於左翼的羅馬-意大利騎兵僅有不足1500人,卻成功的將對面可達7000的迦太基騎兵給擊垮。西庇阿所率領的300名騎兵,是由西西里人訓練和武裝的意大利同盟。他們在1700名輔助騎兵的幫助下,到步兵陣線背後殲滅穿越而來的戰象。接着又投入右翼,協其他同羅馬-意大利騎兵一起,將漢尼拔的4000騎兵預備隊及剩餘的左翼騎兵全部逐出戰場。最後,還掉頭援助苦戰中的步兵,爲共和國贏得最終勝利。

公元前3世紀最後幾個年頭,羅馬與西班牙的奧賽塔尼人和伊勒爾赫特人爆發戰爭。在雙方的決戰中,羅馬騎兵精準插入對方步兵和兩翼騎兵之間的縫隙。而後迅速衝擊步兵,使其亂作一團。同時阻攔了西班牙騎兵的機動,迫使對方下馬步戰。

扎馬會戰中 羅馬騎兵的作用往往被忽略

公元前2世紀初,羅馬與凱爾特-伊比利亞人再度發生戰爭。軍團步兵在決戰中被對手用楔型陣擊破陣列,只能靠600名騎兵向缺口÷發動反覆衝擊。這一壯舉遏制住敵方攻勢,還帶動意大利同盟的騎兵追隨衝鋒,從而將敵人全線擊潰。

後來與朱古達和波庫斯聯軍的決戰中,也是蘇拉率領的騎兵通過沖擊驅逐對方騎兵,又調頭來襲擊波庫斯國王的側翼。先逼退毛里塔尼亞人,再圍攻驅逐朱古達本人,才緩解了瀕臨崩潰的步兵陣線的壓力。

羅馬騎兵與努米底亞騎兵的交戰

上述內容可以清楚的看到,羅馬-意大利騎兵面對西地中海地區就表現不俗。當對手變成擁有頂流騎兵的東地中海諸國,發揮依舊可圈可點:

例如在馬格尼西亞之戰,面對羅馬騎兵的右翼攻勢,塞琉古帝國的具裝騎兵甚至沒擋住第一波衝鋒。隨後,羅馬人又協同軍團擊了中央方陣,並前去夾擊國王親自率領的右翼。當然,左翼的羅馬騎兵沒能撐住,但考慮到僅以120人面對號稱10000人的強敵,這樣的結局並無多少意外。最後,在這場羅馬人大獲全勝的戰役中,騎兵僅僅折損了24人,可謂是戰果斐然。

強勢衝擊的羅馬騎兵

後來與亞該亞同盟的科林斯之戰中,又是羅馬-意大利騎兵發起側襲,成功引發對方方陣混亂,導致其全軍潰敗。至此,希臘世界的自由被終結,成爲羅馬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對陣米特拉達梯的喀羅尼亞之戰,蘇拉麾下的羅馬-意大利騎兵表現頗爲亮眼。雖然只有不足1500人,還分佈在軍陣兩側,卻絲毫不害怕阿基勞斯的10000東方騎兵。其中,右翼的羅馬騎兵在蘇拉的派遣下,先後解除了左翼與右翼的威脅,逼迫本都軍隊放棄包圍。隨後又在蘇拉的帶領下,趁敵人立足未穩發動衝擊,率先擊垮本都軍隊左翼。接着帶崩了全線,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本都軍隊裡不乏各類優秀的東方騎兵

通過這類出生表現,不難發現羅馬-意大利騎兵並非大衆認知裡的軟腳蝦,戰力上限非常之高。

更爲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遭遇挫敗時的發揮下限同樣不低。無論是在與繼業者等東方諸國的會戰中,還是在被坎尼會支配巨大痛苦,都不曾因逆風局而輕易跑路。在彼德納之戰中神隱的不光又羅馬騎兵,也包括國王柏修斯重建的馬其頓騎兵。至於年代更早的狗頭山之戰,羅馬方騎兵在前哨戰中失利,也是因爲對方有居高臨下優勢。

騎兵的出色發揮 讓羅馬軍團可以從容應付正面對手

綜上所述,馬略-凱撒改革以前的羅馬騎兵在硬實力方面至少稱得上中等偏上,而在戰術素養方面算得上一流,實戰表現更是印證了這一點。

那些認爲羅馬騎兵是不堪一擊的觀點不免以偏概全。哪怕是被詬病頗深的坎尼會戰,羅馬騎兵也並非沒有可圈可點之處。在只有6000騎兵的情況下,面對天才將領統帥的1萬優質騎兵,打不過也沒什麼可指責的。總比東方某帝國頭盔都配不齊,幾乎沒有戰術,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的“強大騎兵”強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