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改編終於對味了!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

我欲於羣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

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

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中誓詞

文丨舊故麻袋

2002年,一名普通的山區教師,立下了這樣的誓言:“我想建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讓這些山裡的女孩們讀書,讓她們走出大山……”

2008年,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終於建成,這位山區教師爲了建起這所學校,四處奔走,不顧他人的誤解和白眼,“像乞丐一樣”籌集經費。

12年間,她幫1800多名女孩圓夢大學。教會了大山裡的女孩用知識改變命運。用教育事業,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付出一生。

她就是張桂梅,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高校長。

2020年,中宣部授予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時代楷模”稱號。

終日的勞苦奔波使張桂梅的身體每況愈下,腫瘤、肺纖維化、小腦萎縮等20餘種疾病纏身,這些病經常以不同的方式折磨着她。

張桂梅曾說:“我的學生可以考到廈大、川大、武漢大學!我們是用命換來的。”

之後張桂梅先後被授予“七一勳章”、“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佳最美鄉村教師”等榮譽稱號,她把全部獎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資都捐獻給了教育事業。

她無私奉獻着自己的青春、家庭,乃至生命。她的事蹟被多方媒體報道,互聯網處處都傳頌着張老師的偉大,再後來,她的事蹟被改編成了電影《我本是高山》。

《我本是高山》是一部以張桂梅真實事蹟爲藍本的電影,可儘管這部電影原本備受期待,但在點映期間卻遭到了停播下架的命運。

由於篡改真實劇情、迎合流量、忽視女性主體性、缺乏社會分析和煽情誇張等原因,讓電影失去了真實感,反而使其顯得敷衍和浮誇。

所以當《山花爛漫時》(又名《大山裡的女校》)開播時,我內心滿是不安,去年電影改編失敗的慘狀還歷歷在目,這次不會又是一次依託答辯吧。

懷着好奇、忐忑的心情,查閱幾集,發現這一次的改編,終於對味了。

這不是一部一上來就開始歌功頌德的電視,而是腳踏實地的鋪墊了前戲。

故事從2007年張桂梅創辦女校前夕講起。

講述她是如何挽回一個即將失學女學生的命運;講述落後鄉村裡普及教育是如何困難的;講述教育對於鄉村的存在的意義。

這樣的鋪陳,給整部電視打下了一個基礎,那就是“爲什麼張桂梅想辦一所免費女子學校”,因爲她看到了、感受到了,教育對於一個農村的女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

同時,編劇很好的將鏡頭對準了不同的陣營,讓大家看到了劇中不僅有主角張桂梅,還有其他付出努力的老師,和政府人員對教育事業的支持,甚至包括商攤小販。

這是一部羣像劇,所以弱化了個人英雄主義,想要建成一所免費女高,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誠然,張桂梅作爲主心骨,像是一個“傳教士”,將“免費辦女校”的需求和理念傳達給了每一個人。

然後將有共同理想的人聚集到一起,同心協力朝着目標前進,最後纔有了女高的建成,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困難的、複雜的,但遇到問題就一個個解決,遇到困難就一個個擊破,有了這羣無名英雄,纔有了後來的女高。

當然建成女高只是困難的第一步,之後的資金、輿論、師資、生源,到處是難關。

如何讓家長把女孩子們送進學校,即便是免費的,但村裡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加上經濟上的窘迫,村裡的家長更希望女孩子早早嫁人生娃,都覺得讀書無用。

甚至連孩子自己都覺得上學是無用的,會質疑道:“上高中有什麼用?我走了家裡的活兒誰幹?”、“我走了我媽咋辦?”、“上高中能掙錢嗎?”

這樣的思想通過一代代的傳承無法用簡單的嘴皮子就能說動,軟的不行,只能靠硬搶。

搶下生源,也只是困難的一小步,還有老師班底的搭建,更加困難,老師們不僅要教書,還要身兼數職,負責安保、後勤、保潔、會計、出納……加上女高的條件太差,很多新來的老師都選擇了離開。

直到後來,一個又一個有着和張桂梅同樣人生理想的老師們的到來,纔有了女高後來的成績。

學生們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對知識的渴望和對走出大山的信念,讓她們敢於和時間賽跑,別的學校有資源,我們拼時間。

通過教育,張桂梅送出去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她們之中,有些人成了醫生、有些人成了警察、有些人成了老師,有些人回來了,要跟隨張桂梅的腳步一起改變更多女孩子的命運,有些人通過學習,有了更美好的未來。

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她們一起在大山裡努力着,溫柔且堅定,當然雖說這是一部女性羣像劇,但很多男性角色也不容忽視,他們雖然一開始不理解張桂梅的堅持和執拗,但在一次次與張桂梅的交流中感受到了真誠的力量,最後不管如何困難,都要支持女高。

除了人,我們在劇中還能看到環境對於人的影響,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偏遠地區教育的不公平現象等等。

教育是打開無知的鑰匙,是通往美好的高架,普通的事情堅持做,那便不再普通,張桂梅是普通人,她不是英雄,有特異功能,她只有雙腿和雙手,但她有與別人不一樣的人性光輝,她的堅持鑄就了她的教育傳奇。

《山花爛漫時》各種情緒都拿捏的恰如其分,並未過度煽情,也沒有刻意表現個人主義,而是讓觀衆們瞭解了這一事蹟的始末和教育對於下一代的重要性。

它不是紀錄片,也不是科教片,更不是傳記,但它傳遞出的能量是巨大的,它帶給觀衆的感受是震撼的。

讓這樣的改編劇多來一些吧,記住他們,用光影的永恆記憶。